谷汍劉獅子在言語中對這場戰斗的敵人非常輕視,不過其實他在心里很重視土兵。
因為土司兵大概率是比官軍強的差距不在士兵,單論士兵,不論裝備還是戰術,應該都是官軍強,但土司兵不是朝廷的職業士兵。
不是朝廷的職業士兵,一方面意味著得不到朝廷龐大財力、人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實力無需與朝廷國力掛鉤。
其實他們才是大明真正的家丁,不需要朝廷俸祿、口糧、裝備,聽調聽宣,能不能打完全建立在土司的財力與志向上。
大一統王朝強盛時附加的正面狀態對他們影響較小,但同樣大一統王朝臨近崩潰時的負面狀態對他們影響也較小。
因此哪怕土司兵裝備稍稍落后、戰法略顯單一,在此時的戰爭中卻往往能擁有超過常備軍的斗志與戰斗力。
說話間,劉獅子已經讓護兵去告訴陣前將官,敵軍的尖兵戰法及陣前埋設地雷,讓他們不要輕進,等層層疊疊的火器把敵軍擊潰,再伺機進兵。
片刻之后,劉承祖與黃勝宵登上土山,炮兵攜十二門千斤青銅重炮與抬槍抵達戰場,西寧衛的旗軍也將火箭車、佛朗機炮、滅虜炮等重兵器運送到場。
當然還有劉承宗在八角城鑄的那位大臼炮和附魔開花彈,那門炮在俱爾灣也裝上了雙輪炮車,不過射程太近,這場戰斗用不著那個東西,還在輜重營放著吃灰呢。
隨著火炮等重兵器運抵前線,敵軍就沒有那么鎮定了,即使在望遠鏡里,劉承宗都看出土兵各隊按捺不住驚慌,傳令兵往來在軍陣中穿梭。
莫與京時刻關注著元帥府陣前動向,他處于守勢,一方面不愿放棄壕溝工事進兵,另一方面也想等陽光不那么刺眼。
元帥府的軍隊鎧甲裝備比土兵多,所以在等待中更累,以逸待勞對他有利。
但千斤重炮緩緩運至前線,情況就不一樣了。
原本陣前兩軍就都有火炮,而且火炮規制都一樣,官軍有什么,劉承祖的西寧衛旗軍、鎮海營兵就裝備什么,都是西軍,使用的火器大致相同。
間隔四百步還能心如止水,就是因為西北的軍隊不流行重炮,他們主要裝備的火炮是滅虜炮和佛朗機炮,以打毒煙、神火開花彈的輕炮為輔。
炮都是好炮,鞏昌府是西北的冶鐵中心,在葉夢熊主政陜西后,這邊就流行鍛打炮,鍛打可以打出鍛鋼炮來,結實耐用、方便速射。
缺點就倆,需要極強的制造能力才能大批量打造,其次則是鍛打炮做不大。
但這兩個缺點對西北軍隊來說不是問題,大明不缺人力與技術,在手工業時代有極強的生產力。
而西北要對付的敵人用射速慢威力大的重炮不好使,以劫掠為目的的蒙古兵通常避戰不陣戰,且馬兵重散不重聚,重炮一炮打不準太虧,而且射程也不需要太遠,只要比蒙古人的硬弓遠就夠了。
這就導致不論河東河西,冶國器的土兵最多的火炮是滅虜炮,劉承祖的西寧旗軍、鎮海營兵最多的火炮也是滅虜炮。
大明面對虜的威脅有兩種,一個舊北虜、一個新的東虜,因此滅虜炮也有兩個型號,舊的輕新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