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金鑰匙和今碗非常可怕,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
整個喀爾喀能動員十五萬兵力,右翼七萬、左翼四萬、碩壘四萬,左翼右翼要打仗,汗王得先拉著一堆蒙古臺吉、諾顏貴族封建主組成聯軍,出門打架還得先開個忽里臺。
順風能打,逆風都琢磨保存實力,畢竟打完仗回自己部落還得過日子,而且回去就山高皇帝遠,領主都未必找得著,這就導致有時候封建貴族們跟汗王在戰爭中的利益并不統一。
林丹汗的眾叛親離,就是被貴族拋棄,最后落得率領四萬本部軍隊死在青海的結局。
碩壘不一樣,他手底下全是直轄部落,清一色的宰桑、達爾漢、拔都兒帶兵,指哪打哪,都是能打硬仗的蒙古軍隊。
畢竟這幫人戰場上不出力,碩壘能作為主人直接把人斬了,就算跑了,回家不還是碩壘的直轄部落,往哪跑
左翼一共四支原始股,碩壘一個人就繼承了兩份,差百分之一就能控股。
早在左翼內訌之前,像綽克兔這種臺吉,在喀爾喀左翼忽里臺大會設立樺樹皮律令時簽名都得排在小輩碩壘后邊,碩壘排第四。
排在碩壘前面的三個人,是上一任左翼墨爾根汗額列克、賽音諾顏圖蒙肯、索諾岱青洪臺吉,全部比碩壘高一輩。
排在碩壘后面的也全比他高一輩的老家伙們,跟他平輩的里面地位最高的是大汗的兒子袞布臺吉,排在第十七位。
這還是因為袞布臺吉有阿巴岱汗一系的巨大影響力,否則地位還得往后稍稍。
等到林丹汗西遷,他又因姻親關系成為被察哈爾人投奔的首選目標,控股的百分之一來了,讓他能當之無愧的行使左翼汗王的一切權力。
此時正逢左翼汗位空懸,墨爾根汗額列克死后,袞布該繼位了,但繼位要召開左翼忽里臺,召開忽里臺大會需要琿臺吉碩壘同意。
碩壘不介意召開忽里臺,說白了他的實力,已經可以無視左翼有沒有大汗,但投靠他的察哈爾貴族們不樂意,他們認為林丹大汗既然跑了,保全整個蒙古的希望凝聚在碩壘身上。
他們既然棄林丹汗于不顧,自然希望大汗早日升天,由碩壘以武力宣布繼承汗位大統,統帥更多的部眾,抵抗金國對蒙古的鯨吞蠶食。
其實在外面,人們早就把袞布稱作左翼汗、把碩壘稱作車臣汗,但實際上袞布到現在也沒繼承汗位,而碩壘依照傳統的稱號其實是達來徹辰琿臺吉。
忽里臺大會無法順利召開,袞布就無法繼承汗位,碩壘則以琿臺吉的身份管理左翼,但名不正言不順,右翼不認他,右翼的汗王素巴第就成了喀爾喀左右翼的盟主。
在只有袞布受傷的世界里,大家發現不召開忽里臺大會也沒啥不好,袞布繼位的事就這么尬住了。
所以其實喀爾喀給劉承宗上貢沒少人,左右兩翼的事,素巴第和碩壘就能說清。
甚至于喀爾喀蒙古給劉承宗的貢禮規格,極為隆重素巴第親自來了,帶著只有十五歲的碩壘次子巴布。
作為漠北蒙古名義上的統治者,素巴第不該出現在這種兩個勢力初次交往的場景中。
其實此時此刻他們派出使者,就已經是對敦塔兀魯斯的岱青契丹汗給予最大的尊重,足夠奠定雙方友好相處的基礎。
只不過這次進貢,對喀爾喀而言并非僅僅友好就夠。
就在素巴第啟程之前,喀爾喀三部首領收到了敦塔兀魯斯受衛拉特擁戴、要求蒙古歸附的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