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軍陣、車營、城池,本質上都是一個東西,它們存在的意義是軍隊對抗敵人時的防守依托。
夯土包磚的城池,就是一座永固軍陣,它和一隊堅甲持兵軍士組成的方陣沒什么不同,差別只是機動全消、防御點滿。
那么攻城軍隊攻上城池的那一刻,就意味著這個方陣一角被鑿開了,隨后等待城池的必然是擴大優勢、指揮混亂,直至整個城池防御體系被扯得粉碎。
從第一名肅州營士兵登上城頭開始,高臺城守軍就以楊嘉謨所在地為中心,如同漣漪向周圍擴散,擴散最遠的地方就是逃兵。
遍地逃兵。
就在米剌印拿下南城墻甕城內外兩座城門的同時,楊嘉謨鞭長莫及的高臺東城墻最先發生變故。
二百守軍向南城墻進軍援助防守,兩名守門百總之一的杜憲章率數名親信脫隊,偽傳軍令擅自打開東門兩座城門,脫去鎧甲馳馬奔出。
隨后東城騷動,后知后覺的東城援軍紛紛調頭回轉,有人像百總一樣脫去鎧甲,也有人干脆穿著鎧甲奔出城去。
更有甚者,奔向城東馬廄,一人奪馬十余匹,奪路而逃。
一批批逃兵很快引發守軍大亂,其實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要逃跑,只是高臺城被圍困的長久壓力,早就讓他們的精神到了崩潰邊緣。
此時大多數人只是從眾,誰都知道東門外是圍三闕一故意留出的缺口,更知道家鄉甘州城已向元帥府投降。
天大地大,他們早已無路可逃。
可似乎從元帥軍登上城頭那一刻開始,高臺城外遍布危險的荒原,都比城內更安全。
隨后北門也宣告開城,這座城是被高臺百姓從內部沖開的,他們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失敗者。
高臺城內本身沒有百姓,這是一座守御千戶所的衛城,但是在楊嘉謨下令堅壁清野之后,這座城里就多了數百名牢騷滿腹的百姓。
他們都是居住在高臺城關的百姓,距離城內最近,在堅壁清野執行的第一時間響應總兵命令,焚毀拆除自家院落,把木石口糧運入城內。
這些人在堅壁清野過程中受到的待遇很好,軍士們在一開始不著急的時候行為并不粗暴,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人們也樂于聽從。
對居住在高臺左近的百姓來說,叛軍就是叛軍,因為他們的大明不僅僅是紫禁城里那個高高在上的皇上、權傾朝野的官員,而是高臺城關方圓十里。
是一草一木、是左鄰右舍、是走卒販夫,是祖祖輩輩生老病死的土地,他們的大明就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