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虜不一樣,東虜才是他最大的敵人。
他搖搖頭,直接略過父親前一個問題,伸手在石桌上畫著圈道:“我能動的糧食,應該不比各地入衛部隊能動的少,我是真想過讓楊彥昌帶兵入衛,可算來算去,我的隊伍不論如何都會斷糧。”
他用手指蘸著茶水,在石桌上畫出長城沿線的道路方向,點下一座座邊堡,道:“陜西官軍入衛,走邊墻最近最快,從延綏鎮出發是三千里,固原寧夏四千多,臨洮甘肅六千里,近得走一個月、慢得走兩個月還到不了。”
劉承宗越說臉上越嚴肅,他是真為朝廷心塞,抬起一根手指道:“三邊五鎮,哪怕一鎮出兵五千,那也是兩萬多人,邊墻的軍堡如能供應六百人一個月頓頓飽食的兵糧,我跟兄長還用回家?”
這就是一道簡單的計算題。
軍堡供不起六百人一個月吃飽,自然也供不起兩萬人吃一天,換句話說這些入衛軍隊,會在兩個月時間里依次吃光長城沿線所有軍堡的存糧。
前面有的吃,后面沒得吃,況且在有的吃和沒得吃之前,還有人家讓不讓他們吃的問題。
這場勤王之戰會打成什么樣,劉承宗不知道,他相信邊軍的忠誠與素質,即使面臨再大的困境,也依然會有好漢沖破艱難險阻,在北直隸為皇帝效力,義無反顧與東虜血戰。
烏泱泱的勤王軍擠進京畿,比起逮住東虜血戰,找飯轍更難。
劉承宗用言語在勤王與血戰之間,描繪出一場可怕的死亡行軍之路。
劉向禹和楊鼎瑞沉默了。
劉承宗無力地嘆出口氣:“皇帝為啥要傳檄各地勤王呢?他知道個屁!”
皇帝不知道對戍邊將士來說,勤王這個詞意味著大多的榮譽,不知道皇帝在將士心中有多受尊崇。
更不知道,自己一句言語,會給那些忠誠于他的人帶來多大災難。
他也不知道,人要吃飯。
他知道個屁。
劉承宗突然問道:“大、先生,你們覺得,劉承宗這個名字,夠響么?”
二人不知他怎么突然問起這個,楊鼎瑞問道:“怎么了?”
“朝廷勤王軍,行軍路上逃兵不會少,他們不敢歸伍,若知道我,會不會到我這來啊?”
劉承宗用手端著下巴摩擦,看向父親與老師:“我是不是該派人接接他們?”
這其實是個挺異想天開的事。
偏偏仔細想想,好像很有可操作性。
別管山西的、延綏的還是固原的,至少在這三鎮,邊軍或許都已對劉承宗這個名字有所耳聞。
三鎮各五千人上路,路途遙遠還兵糧不足,每路逃個三五百人不算夸張。
這些逃兵能往哪跑?
要么占山為王,要么就到陜北來,尋大頭目投奔。
這些大頭目里,哪個最得軍心?
算來算去,劉承宗覺得這千把號人,至少該有一半來投奔他吧?
楊鼎瑞先前沒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這會一想,抬手拍在石桌上,險些把茶杯蓋震掉,道:“獅子,讓楊彥昌跟著吳自勉去吧!”
“他?前幾天剛聽說自己名字傳到延綏鎮,就跑去杏子河只差給我磕頭了,讓他去勤王不得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