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沒吃過馬糧。
他吃過,大哥也吃過,馬兵出身的人都吃過,甚至在老爹身邊當書童的小十六,在魚河堡每天晚上都來自己這混點豆子吃。
一把豆子能救一條命。
不過他沒說什么,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不一樣的。
他只是道:“這監正不錯,下城之后,我要把他帶走。”
這么一算,這座城里能集結的守軍在八百到一千五左右,如果趁恩軍在外放馬俘虜掉,能最大限度減少攻城時的守軍人數。
總的來說,這點兵力完全不夠看。
當天夜里,劉承宗在工哨營地和師成我、林蔚等人一起,細化他們要做的攻城車。
攻打霍家堡時,他們做過長梯,但那種東西攻個小堡子還行,攻打城池的主力還得是攻城車。
除非為增加攻城寬度,否則直接用長梯攻城,基本上就是炮灰,但凡城上有個撞桿車,就能一串串全頂下來。
攻城車底盤長一丈六尺,寬七尺,其實更寬一點更好,但護城河上的橋只允許這個寬度。
下面用六個尺寬圓輪,內里兩層,下層正面用木板封住,士兵在里面推車;上層三面設射擊孔,供五六名士兵持銃射擊。
車側面有三角形護板,最高一丈六尺,上載兩節長梯,一節丈五,載于車上,另一節折疊,梯頭有兩只鐵鉤以勾住城墻。
上面連接繩索,由車內士兵拖拽將長梯升起。
當然也可以用幾個木杠大輪作為絞盤收放,更加保險耐用,不過會增加工時與故障幾率。
此時城內守軍不多、也沒什么老兵,守軍們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攻城,所以劉承宗就不計較那么多了。
木幔是一塊四方大厚木板,用長木梁和繩索相連,以杠桿原理吊起來,士兵登城時用它擋在云梯之前,遮蔽鉛子箭矢,也防御守軍毀壞攻城梯。
好在材料很容易獲得,鎮原縣在嘉靖年間曾有五萬余在籍百姓,如今只有梯狀山地的廢棄村莊,提醒劉承宗這些百姓曾經住在這。
三面門板相連,就是一塊木幔。
相對而言,倒是攻城車較為難做,不過兩營的匠人很多,一齊動手之下倒進程倒也不算慢。
直至第五日入夜,獅子營士兵趕著騾隊自南面山區迂回至城南,以騾背攜帶土袋填河。
楊耀部馬兵輕裝涉水,繞過東南小堡與墩臺,越城而過,去往城西修整,以截斷道路捕獲逃兵逃民。
白柳溪部向城北山塬移動,攜帶幾條長梯,待白日做出攻城之態,牽制守軍,張天琳部尾隨,搶奪散居于城外的游牧恩軍。
待至第六日早上,北城樓鐘聲長鳴。
一望無際的軍隊在河谷逆流而至,轉瞬之間攻陷東南小堡,旋即六臺攻城車與數千步兵碾過谷地,揚著遮蔽視線的漫天揚塵,推進至城東六十步,隔護城河與城門樓相望。
等到驚擾好夢的知縣登城,炮兵已隔河岸布置好炮兵陣地,迎接他的是二十四門銅炮,填滿散子露出猙獰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