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失去了無敵艦隊之后,這些鼓噪風力之人,尤其是海商,并沒有得到好處。
因為航路被堵塞,海盜變得猖獗、倭寇開始泛濫、藩屬不臣之心之行比比皆是。
海盜倭寇甚至在琉球國的首里城,制造了一場火并。
朱祁鈺繼續說道:“永樂六年,太宗文皇帝下旨領遮洋海船漕運八十萬石至北衙,走會通河、衛河以平地漕船轉運,永樂十年再增漕糧一百萬。”
“宣德五年,五百遮洋船至淮安廠修理,不果,再至臨清廠修理不果,至龍江造船廠修理不果,各回原衛修理。”
“正統元年,九歲的稽戾王下令,造船旗軍不與操守之事,歲運遮洋海船于本處修理。”
“正統三年至正統五年,焚毀破舊船,龍江造船廠九塘僅剩七號塘。”
“正統十年,稽戾王下令,不給人匠工辦、軍余工辦、減存料辦稟給。”
減存料,就是負責造船倉庫等民夫勞力。
正統十年,因為想要下西洋失敗,稽戾王直接停了稟俸,轟轟烈烈的永樂造船活動,徹底畫上了句號。
現在想起來造船了?早干嘛去了?
把一盆水潑出去,很容易;把潑出去的水收回來,卻很難。
殺死一個人,很容易;讓死亡的人重新獲得生命,根本不可能。
破壞總是比建設容易。
從明仁宗開始到稽戾王,這二十八年的時間,終于將當初建設的毀的一干二凈。
朱祁鈺說完了,整個會議室內一片沉默,安靜到了極點。
陛下所說的都是實情,正統年間的事兒,他們大多都是親歷者,現在想要重新建設大明造船業,比當初永樂年間更加困難。
因為人心已經完全散了,還想著開海的基本都是孤魂野鬼,也沒有那個條件了。
朱祁鈺看著群臣,平靜的說道:“造船可以,錢不是問題,戶部沒有銀子,朕有的是。”
“可是怎么造?”
“木材用什么?工匠從哪里找?廠建在哪里?造多少?造什么?這都需要細細商量才是。”
鹽鐵財經會議第一次如此的安靜,陛下說了現象,也說了問題,更找了具體的原因,現在是解決方案的討論了。
于謙看著眾人都不說話,開口說道:“陛下,其實沒想的那么糟糕,比如最棘手的船匠之事,陛下下旨號召船匠到造船廠做住坐工匠,自然就有船匠了。”
朱祁鈺眉頭緊皺的看著于謙,因為于謙說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話。
什么叫做自然就有了?難不成真的有一聲令下,華夏十萬工匠紛至沓來的事情發生?
“真的嗎?”朱祁鈺疑惑的問道。
于謙點頭說道:“真的,陛下下旨之后,送死的事兒,都有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