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尚才從天臺縣回來,又被抓了壯丁,和韋福昌負責建校舍事宜。
校舍還是建在集鎮附近。
有校場,有馬信等人在,孩子們來上課,家長們也更放心些。
而顧宏德則負責招生,他人才一到集鎮,才到負責招生的位置上坐下,就被來打探消息的山民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密不透風。
聯寨的幾十個寨主也紛紛涌向集鎮的辦事中心,蘇青媖與他們開了足足兩天的會議。
“會長,真的男童女童都收?”
“是。”
“真的不收束脩?”
“不收。但學雜費還是要收的。”
“應該的應該的。那不收束脩,先生們的薪資哪里來?”
“集鎮這兩年也賺了不少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從集鎮的所得里面支付。”
“會長大義!”聲音此起彼伏。
蘇青媖抬手壓了壓:“你們是怎么看這事的,寨里是什么反應?”
“我們當然萬分支持啊。我們沒趕上好時候,做了睜眼瞎,但他們這一代人,趕上了會長帶我們致富。現在大家日子都過得好了,自然就想孩子們能有出息。自從看到了會長貼出來的告示后,我們家的門檻都被踩平了,每時每刻都有人來打聽消息,我們差點沒法出門。”
“那就是大家都想送娃子們來學習咯?”
紛紛點頭:“愿意的!有個別家里需要娃子們幫襯的,家里騰不出手的,也猶豫不決。”
“嗯。我理解,不可勉強。也不一定需要讀書認字將來才有出路,才活得下去。不可因為這事弄得家里過不下去了。給大家造成困擾。”
“是。”
蘇青媖知道定是有一些人不會送孩子來的,有各種原因吧,比如路遠,比如舍不得錢,又比如家里孩子多的,或者家里有小娃,需要大的孩子幫襯家務的,各種各樣。
就是現代有九年義務教育了,不少偏遠農村的孩子也讀不上書,更何況是時下這種環境。
讀書識字之后呢?
山里人可能也沒幾個是想送孩子去考科舉的。而且現在的環境也不允許。即便考上了科舉,為哪朝哪個皇帝服務呢?
蘇青媖并不打算勉強大家。
但現在大家都吃得上飽飯了,條件寬裕,疼孩子的家里,也會為孩子多想一步。而且如果周圍人都送孩子去學,自己孩子眼巴巴看著,也會有一個從眾效應在里面。
蘇青媖之前看過各寨的人員檔案,有多少適齡孩子,她心里是有數的。
這次開會,又統計了一遍大概有意愿讀書的孩子人數,接下來她要安排一堆事,生源人數這個猶為關鍵。
建校舍那邊很快就招滿人了。
大家一聽送娃子上學不收束脩,家里但凡想送娃子上學的,都自告奮勇來幫忙,工錢都不肯要,就跟著上工了。
嫻娘那邊在家眷里找了兩個人跟她一起當女先生,也在寨里雇了人幫忙做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