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司的官職設置是: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為長官,統殿前諸班、直及馬步諸軍。
要改革禁軍制度,就要先將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這二人調離崗位。趙匡胤分作兩步走,先派他們到地方上去擔任節度使。
任命慕容延釗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西南面兵馬都部署;任命韓令坤為成德節度使,封南陽郡公。名義是他們還是禁軍首領,殿前都點檢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實際上對禁軍已沒有了實際的控制權。接著才是改革禁軍制度。
趙匡胤直接抹去了侍衛司的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殿前司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這些官職。
將侍衛司分成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官職設置為: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
殿前司也是一樣的官職設置: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
趙匡胤選的禁軍將領都是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這樣,禁軍就分成了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司并稱三衙。
這些禁軍將領的品級都不高,無權調動軍隊。禁軍的兵籍和發兵權歸樞密院,樞密院可以調動禁軍,但手中無軍。這樣分離軍隊的指揮權與調動權,由皇帝一人把控,軍隊權力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禁軍按人數分為都,營,軍,廂四個級別。
一都一百人,設都頭、副都頭。《水滸傳》中武松曾任都頭,手下有一百個弟兄;
五都為一營,設指揮使、副指揮使;
五營為一軍,設軍都指揮使、軍都虞侯,《水滸傳》中多次陷害林沖的陸謙,就是虞侯;
十軍為一廂,設廂都指揮使。一廂大概有兩萬五千人。
第二步:強干弱枝,全國招募勇猛強悍的士兵。
宋太祖趙匡胤先是裁汰殿前、侍衛二司所掌握士兵,剔除老弱怯懦者,將驍勇將士編為上軍;接著命令各州郡將所部精兵送至都城;三是挑選精壯的士兵作為兵樣,分發到各地,以此來招募訓練士兵,待訓練完成后送到都城。
用這種方法,趙匡胤將全天下最能戰的勇猛強悍的士兵,統統收納到禁軍當中來,禁軍的戰斗力遠遠強于普通廂軍,即使有節度使想造反,他們手下的兵,也干不過中央禁軍,這就是強干弱枝計策。
第三步:禁軍駐扎實行“番戍制度”,每三年更換一次駐扎地。
禁軍將領手下的兵,每三年換一個地方,這樣可以避免軍隊與當地豪強勾結,形成地方勢力,地方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番戍制度”還可以充分鍛煉禁軍,使每一部禁軍都有機會駐扎京師和守邊。大大提高了禁軍的戰斗力與適應能力。
整治完軍隊,剩下的就是誰說了算的事了。
毛公說過:“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所以,從有了人民軍隊開始,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黨指揮槍。
趙匡胤雖然做了軍隊改革,然而軍隊的指揮權還不完全在自己手里。指揮使、藩鎮權力太重,明顯的君弱臣強,危機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