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代齊建梁的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專事衣冠禮樂,身無他過,終起侯景之亂,家破國亡,餓死在景陽樓下,子孫皆為侯景殺戮俱盡。
陳朝后主陳叔寶,沉湎酒色,醉生夢死,荒廢朝政,醉心詩文和音樂,金陵城破時,同寵妃張麗華藏于胭脂井中,后被隋將吊出,張麗華處死,陳叔寶被擄長安。
李煜是第四個亡于金陵的末代君王,他完全是孫皓、蕭衍和陳叔寶的附體,接受了山河社稷,護不住國土家邦,貪一場風花雪月,盡負了琴瑟琵琶。半世榮華,半世流離,風骨傲然,墨染成殤。
宋軍兵臨城下,李煜成了甕中之鱉。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邊是鼓角爭鳴,兵士枕血,一邊是彷徨哀怨,沈腰潘鬢消磨。李煜能做的只有淺吟低唱,佛號經聲。彷徨無計的李煜,只能將希望寄托在神佛上。
這時,那個隱藏很深的“小長老”,清涼寺大和尚江正又出場了。他聲稱自己有法術,可擊退宋兵,解金陵之困。
絕望之中,李煜似乎又看到了一絲光亮,他喜出望外,趕緊命人準備香案,陪同小長老登上城樓,期待奇跡的出現。
小長老身披紫瀾袈裟,手持凈瓶,念動咒語,然后用柳枝蘸取瓶中圣水,頻頻向城下揮灑。
瞬間,奇跡出現了,宋軍如曲江潮水般,紛紛退去。
李煜撩衣,窟嗵一聲跪倒在城樓之上。佛祖顯靈了!不枉我多年真心禮佛,今日終得靈驗,佛佑眾生,佛佑我大唐,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為表感恩,李煜向小長老深施一禮,小長老趕緊伸手相攙。
后主李煜不知道,這正是宋軍的里應外合之計。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麻痹李煜,讓他疏于抵抗,為宋軍攻城創造有利時機。
吃一塹長一智,有了南漢破罐子破摔的焚燒府庫宮殿之舉,趙匡胤對南唐的戰略方針是:“使自歸順,不須急擊。”他不想讓金陵成為第二個廣州。
趙匡胤詔令曹彬嚴肅軍紀,用恩信爭取南唐民眾,不可濫殺無辜、搶掠民財,盡可能迫使南唐投降,不可急于攻城,以減少宋軍傷亡。
果然,在佛祖的庇護下,李煜更加虔心向佛了。他堅信,有小長老在,有佛菩薩的庇佑,唐國還是有希望的。
李煜自恃金陵地勢險要,企圖堅壁固壘,迫使宋軍疲憊而退師。遂將兵權交付與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勛,自己終日誦經講易,再不問兵事。
二月,李煜舉行了全國科舉考試,這是南唐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張確等三十人。
南唐主帥皇甫繼勛,魏州(今河北大名)人,南唐江州節度使皇甫暉之子,在父親的庇佑下,從軍校累遷將軍,后來任池州、饒州刺史,神衛統軍都指揮使,李煜登基后,南唐老將亡歿殆盡,皇甫繼勛雖然年紀不大,后主還是封他為大將軍。
皇甫家道殷實,特別有錢,家中宅邸一應享用,和皇室差不多。“貲產優贍,而錫賚頗優,于是營第宅,侈車服,畜妓樂,備珍美,擇近郊之地,植花構亭,珠翠環列,擬于王室。”就這樣一個官二代,怎會有心思為李煜賣命。
身為金陵防衛第一重臣,皇甫繼勛卻常常把“降宋”掛在嘴邊上,每當聽聞南唐軍戰敗,就喜形于色。李煜如果知道自己找的國防司令竟然是個賣國賊,估計早就氣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