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不錯,那韋寶需要什么呢?”客巴巴問道。
“需要什么?你應該問正常男人需要什么吧?權勢,名利,女人,男人無外乎就是這些。”魏忠賢道。
“這三樣你都能給他,而且,大明現在能一手遮天的人是誰,相信他這么聰明的人,不會看不明白的,你就告訴韋寶,這個中書舍人掌制和加五品服俸都是你給他的,他還能不乖乖聽話?”客巴巴笑道:“你今天能給他,來日就能收回,得到的越多,就越忠心!”
魏忠賢不是不明白這些道理,嘆口氣道:“不知道為什么,我總是不放心這個韋寶,總覺得不像其他人一樣好掌控。”
“這就是你的不是了,身為上位者,要有氣度,若是如此心胸狹窄,如何掌控天下?”客巴巴道。
魏忠賢看著客巴巴微微一笑:“謹遵奉圣夫人教誨了,月娘,你現在越來越有母儀天下的風度了。”
客巴巴的乳名叫客印月,知道的人很少,只有魏忠賢等極少數人,才有資格叫她月娘。那是客巴巴剛剛入宮的時候的稱呼,現在與客巴巴同一批入宮的人,已經所剩無幾,宮中的爭斗也是很殘酷的。
想要最終留下來,想要做到人上人,就得送很多人去死。
客巴巴白了魏忠賢一眼,“好了,去辦你的事吧,想掌控大局,就要有容人之量,尤其是有本事的人,都有點不教人放心的。”
“是。”魏忠賢笑著去了。
魏忠賢首先要讓內閣上票擬,內閣首輔顧秉謙是他的人,這很容易。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
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里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
后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
明朝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皇帝的決策地位。但是,這也造成了內外兩大政治勢力的爭權奪利。
北京紫禁城東部的這片建筑在大明朝叫做文淵閣。明朝的內閣就設在這里。
在明朝萬歷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讓這個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為聲名顯赫的所在。在文淵閣辦公的內閣成為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務流程似乎并沒有改變,但決策權卻出現了轉移。
張居正做到這點,理由是:首先,當時的大明萬歷皇帝還是個孩子,張居正身為皇帝的老師,很容易影響皇帝的決策。再者,萬歷帝的“批紅”是在司禮監馮保指導下完成,而馮保跟張居正關系密切。內閣首相張居正把自己的意見授意他人,寫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擬”贊同。幼年皇帝的批紅自然毫無問題。
就這樣,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批紅”,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一手操控,達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無障礙地順利推進。其實張居正的新政推行的并不是十分順利,改革必定面臨利益沖突的爭斗,而張本人、馮保、萬歷(實際上是萬歷生母)三個權力體系代表者協作,尤其是萬歷年幼,馮保、張居正素有交情,二人不對峙,使得張居正掌閣初期擁有絕對的權力,可是萬歷成人之后,情況則有了變化。
自明朝初期以來,明朝的政務中心就在紫禁城這幾個地方轉換,權力的交替,左右著明朝的國運。宮闈重重之中、爭權奪權的陰謀時有發生。
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
明朝內閣制度有自己鮮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