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臣傾軋之劇烈皆因明代內閣沒有正式的權力,沒有合法的地位而引生的流弊。
這種體制還導致政風因循。
明代閣臣絕大多數是由進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閣,他們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無實際的政治經驗,一旦入閣,大都昏庸而無識見,閣臣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為。
由于明代內閣受所處的地位和職權的限制,權力由皇帝授予,而宦官又居中竊柄,閣臣于是只能對皇帝唯唯諾諾,對宦官俯首聽命而不敢有違,一輩閣臣都碌碌無能,遂使政風因循腐化。
再至張居正之循名責實,積極有為,卻不免被目為越權專政,非議四起,死后更落得削爵抄家的下場。
繼之為政者,懲張居正之敗,多隨俗浮沉以求免禍,唯取媚皇帝以鞏固權力,于政事則無所主張,政治遂因循積弊,日甚一日。
總而言之,“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之罷相始也”。在某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
因為沒有宰相,令皇權失卻制衡;加上內閣無合法性;故無實權;事事聽命于皇帝,造成君主獨裁。如遇上昏庸之主,又會導致宦官為禍。
而且內閣首輔為求爭取權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擠異己,更助長了宦官的氣焰。
由此可見,明內閣的出現與其政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影響深遠。
但這種體制,總的來說,就韋寶個人認為,還是利大于弊。
當初朱元璋的想法是很超前,很不錯的。
但是,再好的東西,也得配合上許多其他因素,要在歷史中不斷發展才可以啊,而大明二百多年,并不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時常倒是在往壞的方向發展。
在永樂朝以后,內閣權力加強。中晚明的歷史可以看出,只要內閣中人才濟濟,皇帝不能再胡來。
明朝時,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
因此,大明執政這么長的時間里面,國家始終穩定,經濟始終在發展,大大超越前面幾個朝代,這套體制都算功不可沒的!
所以,每每讀明朝的歷史,韋寶最佩服的就是不識幾個大字的朱八八皇帝。
不是有絕高天賦者,如何能創建出這么超越時代的體制呢?
在御前發生的事情,此時已經傳到了楊漣等東林黨大臣耳朵里。
他們很氣憤,認為皇帝這是不管了!
“既然陛下不管了,也不能這么由著閹黨胡來,咱們得組織人手,奪回咱們辦事的權力!”楊漣道。
朱延禧、周如磐和丁紹軾都沒有說話,他們也覺得想要依靠皇帝,達到制衡魏忠賢的目的,恐怕是不可能了。
他們一退再退的結果是魏忠賢的閹黨步步緊逼,逼的所有東林黨大臣都走投無路了!
“楊大人,咱們要怎么做?”左光斗問道:“現在像韋寶那種新科進士,初入官場的愣頭青都被閹黨所蒙蔽了,咱們要來硬的,面對的可就不光只是閹黨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