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6年,戰艦制造被大大削減,經費被用來修造皇帝的墳墓。
再次,明朝政權的腐化和地緣政治思想的落后,是明朝水師衰落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腐化所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皇帝挪用水師餉銀,宦官動用運輸船隊,軍官克扣水兵軍餉,并動用戰船進行走私,都造成了水師的疲憊不堪。
同時整個明朝陷入黨派之爭,沒有人去關心明朝的海上利益。
**的危害是明顯的,但思想觀念的阻礙,確實難以察覺的。
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有兩個致命弱點。
第一,缺乏海權觀念,是典型的大陸性地緣政治觀。
中國并不是缺乏航海傳統的國家,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海上運輸和海軍。
但卻缺乏對海洋戰略價值的重視,只有鄭和有對海洋的戰略眼光,鄭和艦隊的部分成員擁有海上探險精神,為此他們曾深入前人從未涉足的海域,他們實際上是進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
然而他們悲慘的出身注定他們的努力是失敗的。
這些中國古代罕見的航海家都是備受歧視的宦官,他們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會對航海的敵視。
明朝官僚們在1422年趁鄭和遠在海外之際,終于讓皇帝放棄了海外擴張的企圖,他們的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它讓我們感到恐懼。
不久鄭和被招回,艦隊在海港中爛掉,它的航海資料被兵部銷毀,停止建造遠洋艦船,嚴禁海外私人貿易,將近在咫尺的制海權拱手讓與他人。
海權觀念的缺失造成了國防戰略中的大陸軍主義,從而使水師得不到足夠的資源。
第二個致命弱點是半虛構的中國中心論,中國在自古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把其他國家當作蠻夷,沉醉在起初是真實的繼則是虛幻的最后是偽造的世界中心地位中,不愿意了解朝貢圈外的世界。
由于落后的地理觀,當時認為鄭和已到達整個世界,在海上沒有發現與中國抗衡的力量,因此保持水師也變得沒有必要。
中國中心論所帶來的文化優越感,使中國執行了一條世界主義的外交路線,盡管也有地緣政治利益和資源-貿易上的考慮,但更注重價值觀的推行和文化的輻射。
這種對外戰略比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要文明得多,但卻容易漠視本國的戰略利益。
當鄭和粉碎了來自馬六甲海峽,錫蘭和爪哇的挑戰時,明帝國獲得了控制這些戰略要地的合法性,從而可以控制亞歐國際航路。
然而傳統的懷柔政策再次導致坐失良機,否則葡萄牙人根本沒有機會進入遠東。
民族國家意識的缺失,造成了明朝海外利益的自動放棄。
這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一個可悲的結局,當西歐為了建立海軍不惜像威尼斯銀行家借貸時,明朝兵部職方司郎中劉大夏卻將具有重要戰略價值,歷經鄭和船隊數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航海資料銷毀,而且受到明朝所有官員的稱贊。
一支曾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發揮過重要影響的海上力量的撤退,無疑會帶來深遠和復雜的影響。
北印度洋朝貢貿易圈的崩潰也是大明海軍衰落的重要原因。
中國商人早在唐宋時期便在印度洋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影響延伸至十六世紀。
戈雷多曾說他在印度海岸發現許多中國人的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