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本葡萄牙著作說據霍爾木茲人講中國船很多,僅一次漲潮就有4000艘中國船進入海峽。
在鄭和海上遠征中,通過軍事威懾和和平貿易,使許多印度洋國家成為明朝的藩屬,構成北印度洋朝貢貿易圈。
包括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西南海岸,霍爾木茲,亞丁和非洲東海岸的三座城市,摩加迪沙,孟巴薩,拉瓦爾。
這些城市控制著通往西亞,東非和印度腹地的商路。
當時阿拉伯商人壟斷印度洋貿易的時代已經過去,而葡萄牙人要到1498年才能來到,中國有一個世紀的時間控制印度洋貿易,進而使印度洋成為明明朝的內湖。
由此大明將在新航路開辟之前成為世界性海上強國,并控制海上絲綢香料之路。
西方人將沒有機會建立在亞非的霸權。
但這一切都隨著海上遠征的結束化為泡影。
盡管朝貢貿易仍在繼續,印度洋上還有許多中國私人商船,但中國已喪失了對印度洋貿易的控制。
失去強大的海上威懾力量,外國商人便不愿按官方比價買賣并接受紙幣,從事朝貢貿易因此無利可圖而減少。
而明明朝與北印度洋各國的外交關系也隨之疏遠。
同時,沒有海上護航的商船隊是沒有安全保障的。
僅在1511年7月7日一天,便有五艘中國商船在馬六甲海峽遭到海盜搶劫,他們卻得不到祖國的任何保護。
將水師撤出印度洋的明朝已無力保護它的北印度洋藩屬。
鄭和遠征結束不足一個世紀,北印度洋朝貢圈已土崩瓦解。
1511年葡萄牙占領拉瓦爾,1520年它吞并了豪巴薩和摩加迪沙,1510年他完成了對印度西南海岸的占領,1511年馬六甲淪陷,1515年霍爾木茲陷落,不久它又吞并了斯里蘭卡西部。
至此,除亞丁外明帝國在印度洋的屬國都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
曾在印度洋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國商人或被驅逐,或俯首稱臣。
由于遭到葡萄牙人的重稅盤剝和海盜掠奪,中國商人在印度洋上處于不利地位。
盡管葡萄牙人在印度洋貿易中沒有任何用有競爭力的工業品和航運能力,但依靠海軍優勢依舊獲得巨額利潤,占其國際貿易總利潤的80%。
對此明朝不僅無所作為,簡直一無所知。
當馬六甲淪陷后,它只能發布一道詔書,命令葡萄牙撤退,令泰國出兵,因為大明這個時候在印度洋已無一兵一卒。
北印度洋朝貢貿易圈的崩潰使七次遠征,三十年的經營化為烏有,中國喪失了成為世界性帝國的機會。
而且使當地人民成為葡萄牙的奴隸,遭受殘酷的殖民統治。
作為唯一能阻止葡萄牙的東方帝國,中國不但沒有負起保護者的責任,而且喪失了海上的軍事屏障和貿易通道,而這是中國成為全球性強國的最后機會。
東南亞勢力范圍的萎縮也是大明水師衰落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