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棣亦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并不是很方便,于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
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朱棣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
而且太監們身處皇宮,聯系起來也比較方便。
于是朱棣一反太祖關于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首領。
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東廠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強中央集權。
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后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里,其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正月,明憲宗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
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范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及至憲宗時又復設立“西廠”。
這個機構“不特刺奸之權,薰灼中外,并東廠官校,亦得稽察”。
其后雖因內閣大學士的“諫阻而罷”,但至武宗時“西廠復設”,形成東西“兩廠對峙”的局面。
更有甚者,未幾又設立“內行廠”,以大宦官“劉瑾躬自領之”,東廠、西廠皆受監臨,“邏卒四出,天下騷然”。
明朝后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封建**的皇權面臨嚴重危機,明熹宗重用宦官魏忠賢,把中國歷史上的宦官專權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魏忠賢在宮內選會武藝的宦官組成一支萬人武裝隊伍,作為羽翼。
在外收羅齊楚浙黨為主的官吏作義子走卒,人稱“閹黨”。
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將有田爾耕等“五彪”,還有“十孩兒”、“四十孫”等,“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徧置死黨”。
魏忠賢秉筆批紅,掌握朝政,從首輔至百僚,都由他任意升遷削奪。
魏忠賢握有軍權,可隨意任免督、撫大臣,也握有經濟大權,派親信太監總督京師和通州倉庫,提督漕運河道,派稅監四出搜括民財。
內外大權一歸忠賢。
魏忠賢出門車仗,形同皇帝,所過之處,士大夫都跪在道旁高呼魏忠賢九千歲。
閹黨和無恥官吏還競相在各地為他修建生祠,一祠耗銀數萬乃至數十萬兩,祠成后,地方官要春秋祭享,官、民入祠不拜者論死。
魏忠賢專權時,廠衛特務更是空前囂張。
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就開始自任東廠提督。
錦衣衛的都督,則是魏忠賢的干兒子田爾耕擔任。
廠衛勾結,大興冤獄,殘害異己官吏,勒索錢財,暴虐百姓。
“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僇,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
一次,京城四個平民在密室夜飲,一人酒酣耳熱,大罵魏忠賢,其余三人不敢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