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我們還生活在嘉靖三十九年那個不下雪的臘月呢?
補充:最近因為疫情在家,大致又通讀了一遍原著,再談談這部書背后的一些理論內涵。
我在答案最初寫,古代政治劇的核心是皇帝與文官,或者簡單說,帝王與臣子。實際上縱觀歷史,政治矛盾也基本集中在這一組關系內。劉和平是借用一個“改稻為桑”的假故事,揭露一個“治國治官”的真道理。這也是為什么,海瑞在劇中的形象是難能可貴的,就在于他揭露了“治民先治官”“治官重于治民”的真相,把嘉靖“自詡漢文”的外衣徹底扯了下來。
這一點集中反映在最后一集的“江山之論”上。海瑞論江山,重在江山的關系上,也就是君民關系,他強調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嘉靖論江山,則重在江的分類,論黃河長江,也就是何謂治官,如何治官。
還有一點可以體現的,就是趙貞吉對海瑞的態度。趙貞吉不喜歡這個下屬,根源也在于這里。海瑞的眼中,是君出于民,無民則無君。他忠君,是因為只有君才能保國安民。假如君不報國安民,那就逼著他做。趙貞吉則不然,民自然要保,但只有先保君,才能保住民。假如君都沒有了,朝廷徹底完蛋了,還靠誰來保民?
簡單來說,這就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海瑞認為民貴君輕,民在君前;而趙貞吉認為君本民末,民在君后。
如果要從理論角度來說,就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說的“屈民以申君”。
如果要通俗些,那么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里,和珅與紀曉嵐的“救民救官之辯”。
嘉靖是個絕頂聰明而又要面子的人,他精通韓非子的“道法”思想。如果沒有官,那么他這個皇帝是無法治理百姓的。一個無法治理百姓的皇帝,實際上就不是什么皇帝了。老祖宗朱重八殺了十萬官員,廢了丞相,累得死去活來,不照樣還要開科舉選人當官?因此,嘉靖秉持著“治民先治官”的原則,只有先把官員們玩順了,才有可能當穩這個皇帝。
畢竟大禮議、楊廷和這些前車之鑒給他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不把官治好,爹媽都認不了。
嘉靖治官從宏觀上看,是操縱平衡之術,先讓嚴黨與清流斗,嚴黨倒臺了再扶持陳洪與清流斗,然后維持平衡。實際上嘉靖在具體操作上,是“因利勢導”的方式。他要讓官員見利而明害,見害而知利。當官員遇到危險了,要給官員利益使他們敢于直面危險,不使他自己以身犯險。當官員看到利益了,要用權勢使他明白利后面的危害,不使官員得寸進尺。
如此看來,司馬遷寫《史記》,將老子和韓非列在一起,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嘉靖這種“帝王心術”不能放在臺面上說,所以他仍舊強調傳統儒家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實際上,早已變成了“君為貴,社稷次之,民為輕。”
嘉靖對此心安理得,因為自打秦始皇以來,無人不是這樣,只是程度深淺而已。
海瑞看中這點,用《治安疏》一把揭開這種假面目,也揭開了所有官員的假面目。
后世的魯迅用一句話來概括海瑞的心境,那就是,自古以來,便對嗎?
但問題恰恰在于,倘若不對,又何來自古以來一直如此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