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認為:
“每一種生物都是受到生存意志的支配。
人的欲望就像潮水一樣不停涌動,而生命欲望和意志的滿足總會受到各種各樣條件的限制。
因此生命本身與痛苦相伴,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羅伯托·貝尼尼同意這一觀點。
但是由于他自小受到的天主教教育的影響,他認為所謂“意志”是上帝的影響,人不可能反抗得了上帝,因此他得到了和叔本華截然不同的結論。
叔本華:“只有打破意志對于人類行為本身的控制,人才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羅伯托·貝尼尼:“躺平接受吧,從痛苦中尋找快樂。”
叔本華如果知道他的悲觀主義竟然被羅伯托用成了極致樂觀主義,也許棺材板都蓋不住了。
當然了叔本華自有一套他和他的上帝之間的“意識”平衡,實際上和羅伯托殊途同歸,這里就不贅述了。
但是羅伯托的觀點,卻貫穿了《美麗人生》的始終,這也算是自編自導自演的羅伯托夾帶的“私貨”了。
羅伯托這個想法特別多的家伙,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糾結、猶豫是常態,特別是維托里奧·切奇·高里的突然“反水”,讓他難以理解。
原本他還想著,如果維托里奧堅持價格者得,他也就順應形勢接受了,他覺得自己獲得的已經足夠多了,不如躺平,讓你們去決定。
但是維托里奧的突然改變,讓他嗅到了陰謀的味道,沒道理唯利是圖的維托里奧會突然跑來說:為了奧斯卡,他覺得還是把《美麗人生》賣給哈維更靠譜一些。
哈維確實有很多成功的先例,運作英國影片《英國病人》參選奧斯卡最佳影片,還讓法國女星朱麗葉比諾什獲得了最佳女配角,更早一點米拉麥克斯成功使得其代理發行的《天堂電影院》和《Kolja》(給我一個爸)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但是《美麗人生》是否獲獎,其實和維托里奧關系不大,他只能從那750萬美元中分潤好處,連上臺領獎的資格都沒有。
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呢?
羅伯特之所以不貿然簽字,就是因為想不通,看不明白。
接下來,羅伯托等到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訪客。
在雄壯巴里爾酒店的套間中,羅伯托和妻子一起接待了高大的訪客。
“歡迎你,白先生,我還以為會是莫里亞蒂先生會來呢。”
“叫我QB就好了,克里斯是我的表哥,當然了,我也可以代表韋德馬克映像的態度。”
“我昨天看了你的《無間行者》還有《惡人傳》,真的很難想象,你還這么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