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何伯并未指望這位年幼少言的丑公子能為他參詳一二,僅是盡到以奴侍主的本分而已。心中早已做了最壞的打算,開始尋思起數年前從王太醫那里討來的那顆怯命丹,自己放在了哪里。他決心一旦事態無可收拾,自己便先服了丹藥,以死謝罪。
卻未料,端坐于書案前的高洋,聽完他的稟報后,竟是毫無慌亂之色,良久一語不發。
“家賊難防啊!”半晌后,高洋才嘆了一聲。
然后,他交待給何伯三件事:一是參須尚有余,先速將奇參交予方神醫酌情選用;二是讓他暗中于庫房眾仆役里,察尋一仁孝之人,若有符合條件者,立即拿下;三是即刻起封閉全府,讓何伯親自去府衙,請他堂叔——渤海太守高禾速帶審訊高手入府。
何伯聽罷,好似第一次認識這位二公子一般。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位年僅七歲,平日沉默寡言的丑公子,竟能在呼吸之間便理清了事情主次,就連讓他去請高禾,也是暗存了要借他這位王府大總管之勢鎮場的心思,不尤驚詫的抬眼觀瞧。
卻見此時的二公子竟也正面沉似水的看了過來,雙目中迸射出他此前從未見過的冷芒,就這樣一動不動的盯著他,似乎要看到他的心里去。
那一刻,何伯突覺,眼前這個自己看著長大的男孩,冰冷深邃的目光怎的那般熟悉?直到在他眼中,這孩子的面龐漸漸與記憶中高丞相年輕時仗刀而座時的神容合二為一,他的心中才突然猛的一驚,頓時明白了這熟悉之感來自何處,不自覺的便低下頭去,重新重重趴伏于地,避開了高洋那有些駭人的目光。
有了太守府審案高手的介入,加上高洋的提點,案子很快便破了。
一切正如高洋所料,盜須之事果然是府庫一名叫吳鑫的小廝所為。
這吳鑫家中僅有一老娘相依度日,他平時為人謙和,辦事小心謹慎,又極是孝順,因此深得庫房管事高老實的青睞。
而他盜參之過程與理由,也甚是奇特。
原來,前不久,吳鑫老母病危,突然臥床不起,神志不清。吳鑫急請城內大夫相診。那大夫把脈后,卻是長嘆一聲。看了看吳鑫家設簡陋的情狀,思忖良久,開下了一劑藥方。
這大夫起先并不肯告知吳鑫其母病因,只說是氣血有虧,后見吳鑫悲母之狀甚是凄慘,心中不忍,才終對他如實相告:
其母今日這病,原是由年輕生育后未能及時休養,受了寒勞之苦而落下的病根。加之近二十年勞累沉疴積累,終隨年齡增長而至氣血兩虧已極。此病一旦厚積突發,對尋常人家而言,便是已無回天之力,此時用些湯藥,也不過是延續些時日罷了。
吳鑫聞言如遭雷擊,癱軟于地,在母親身邊扶床嚎哭不止,那大夫也甚為動容。他告訴吳鑫:若在每晚服用湯藥之后,能以百年以上老參切片熬湯灌服,持續數日,也許能靠百年老參的強力溫補效用,將老人的氣血頂上來,使老人氣血重新活絡,如此方還有一線生機。
不過,這年頭連吃食都難買,又去哪里尋這百年人參?既便尋得,又哪是吳鑫這等人家可以享用?所以他方才才并未提及。
言罷,大夫輕嘆一聲,搖了搖頭,便轉身離去。
送走大夫,吳鑫看著躺在床上的老母,默默流淚。他知道,方才大夫所言,句句實情。可母親今日之劫,卻是因當年生他養他所致,他又怎生忍心就這樣看著老母撒手人寰?
想到這些年,母親獨自撫養自己所受的苦楚,吳鑫心如刀割,他心中只有一個念想:至少也應讓母親能看到自己娶妻,能親手抱一抱自己的孫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