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三十年三月十五,武王帶著文武百官出城,往岐山而去。
一路之上張燈結彩,旌旗招展。西岐百姓扶老攜幼,俱來觀看。
此時,岐山腳下,由武吉督造的一座高臺,已經完工。
此臺高三丈六尺五寸,上映諸星。又按天地人,三才之道,分作三層。
臺成四方之形,代表天地四方。寬三十六丈,以合天罡之數。
第一層,站力士三百六十五人,手持玄色寶纛旗,按周天刻度排列。
第二層,寬二十四丈,其內按五行排列,分東南西北中五方,每方二十五人,各持旗幟。
其中,東方甲乙木,持青旗。南方丙丁火,持紅旗。西方庚辛金,持白旗。北方壬癸水,持皂旗。中央戊己土,持黃旗。
第三層,寬十二丈,立七十二員戰將,以合地煞之數。高臺中央立一寶鼎,三足兩耳,上繪銘文。其余將士則立于臺下。
先由國師上臺,奉三牲六畜,祭拜天地,燒了表文。以愿天地安康,人族自強。
再由丞相上臺,祭拜人族先賢,風伯雨師,圣帝明王。以愿兵戈順利,百戰不殆。
最后由武王上臺,祭拜三山五岳,四海四瀆。以愿百姓安寧,萬民樂業。
最后姜子牙以三軍統帥的身份,誓師出征。以南宮適、武吉、哪吒、辛環為先鋒。遇山開路,遇水搭橋。
其中哪吒乃是天定先鋒官,靈珠子轉世。南宮適代表著人族武將黃飛虎等人;武吉代表著姜子牙闡教門徒;辛環則代表著國師楊拓一系。
又遣楊戩、土行孫、鄭倫為督糧官,總督糧草輜重,以為后援。
姜子牙、楊拓、黃飛虎共領大軍,為中軍主力。武王隨軍,前往孟津會盟。
六十萬大軍,緩緩開拔,直逼五關。至最后的士卒離開岐山,已經是三月二十四日。
汜水關韓榮,探知西周起大軍六十萬來伐。嚇得大驚失色,閉關不出。遣使急報朝歌,請求援兵。
這邊西岐大軍緩緩而行,行過燕山,正往首陽山而去。
此時有士卒稟報:“稟元帥,有二位道者阻路,要見元帥!”
姜子牙心中一怒,大軍出動怎可為兩人所阻。六十萬大軍日費何其之巨,居然因兩個道者阻路而停下。
不過士卒說是兩個道者。姜子牙因修道出身,對道人頗有好感,隨即壓下怒火,道:“請進來!”
楊拓卻阻攔道:“慢!”
姜子牙聞言看向楊拓,楊拓言道:“今大軍出動,不可停留。如今阻路,必是不良。我等伐無道,又可因人言而改,不見也罷!”
姜子牙聞言也覺在理,隨即吩咐士卒,將二人趕走,大軍繼續前進。
楊拓則補充道:“這首陽山乃是太清道德天尊的道場,不可見血光之災。你等不可傷人,只將其二人擒拿,等大軍過后,再放歸首陽山。”
等楊拓說完,這將士方才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