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種艦艇到了外太空也可以用高功率太陽能電板來充電。
按照艦艇上面配置的電板數量,僅僅需要不到二十個小時就能充滿。
至于為什么有這樣的動力方式還用真空軌道,在起飛的時候獲得一個加速度,這樣才能快速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不然光是靠自身的推進器,根本不太可能。
當小型太空艦艇從真空管道發射出來之后速度還是很快,不過相對第一種來說小了很多。
雖然一樣是從真空軌道中發射出去,但是發射的速度要慢得多,主要還是獲得一部分加速度而已。
這樣,宇航員就可以用另外一種相對抗壓效果差一點的抗壓福來保持發射過程中的清醒,從而可以及時面對突然發生的意外。
當然,飛船的骨架和外殼一樣需要加強。
總體來說兩種小型艦艇各有各的缺點,各有各的優點。
第一種的缺點主要是,運載能力相對較小,需要攜帶的燃料太多,還要有助推器,發射的時候乘客不能保持清醒。
優點就是造價便宜,楊宇估計兩三百億就可以造出來。
第二種的話主要的優點就是,運載能力大,不用助推器、不用燃料、僅僅需要攜帶一部分壓縮空氣。
不過,這些壓縮空氣也僅僅是用來上升和下降時候使用,在太空完全用不著,所以也不用攜帶太多。
缺點的話就算貴,非常的貴,相當于第一種的兩倍多將近三倍,楊宇估計大概要八百億左右。
要知道,目前零重力雖然已經擴大到了各行各業,產值翻了好幾倍,但是每年的利潤除去公司運營和發展以外,也就剩3千億rmb左右而已。
按照第二種的造價,最多可以造夠造這么幾艘而已。
楊宇之所以選擇制造第二種的原因主要是性能真的很好,相對第一種來說優勢更多。
而且他目前也僅僅只打算造一艘而已,剩下的錢,完全可以存著給第四階段計劃使用。
接下來就是第四階段。
這個階段的計劃則是建造高軌道巨型衛星空間站。
這個空間站完全可以說是集衛星、星港、旋轉重力、堡壘于一提的巨型太空人造物。
之所以說第二階段有助于第四階段的建造,主要是第四階段一開始的建造初期必須是基于空間站的很多優勢而建成。
主要是利用空間站作為中轉站,從地面把物資通過火箭、電磁拋射軌道拋物等方式把一批批的物資從地面運到外太空。
然后再使用小型艦艇中轉運到高軌,用于建造星港。
當星港建成之后,就可以改造出動力更強的艦艇用于前往小行星帶捕獲小行星來提煉各種原材料。
這時候,第四階段剩余的物資工作就可以脫離地面,改為從小行星帶獲取。
當然,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用小型艦艇從地面運輸呢?
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樣的成本沒有火箭和電磁軌道拋物來的低。
而且,經常出入大氣層對小型太空艦艇的磨損會更加快,目前楊宇沒有那么多資金來建造更多的小型太空艦艇。
所以只能使用小型太空艦艇來運輸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