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棧反正沒什么生意,只需留個把人守著即可,多出來的人就能去干活。
作為牛高馬大力不虧的大個子,賣氣力的活兒,周秦川自然是當仁不讓。
頭兩天,周秦川用板車拉回來了一堆石塊,這是用來壘爐子的。
按蘇幼蓉的說法,應天那些烤鴨爐子是用磚塊壘的。
不過鑒于磚塊要花錢,以他們目前的財力,自然是能省則省。
他們倒是想忽悠東叔投點資,甚至以之后的買賣愿意再讓半成利為餌。
只是老掌柜頑固得緊,又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那種人,哪里會輕信他們,說什么都沒用,不出半個銅錢。
三人自然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不花銀錢的石塊。
好在靠近運河,修碼頭需用條石,邊角廢料不少,堆在村旁某處無人問津,只需去拉回來,再挑揀一番就能用。
第三日,蘇幼蓉出馬,也不知她使了什么手段,只開了個事成后送三塊面包的承諾,就讓村子里的鐵匠,用廢料免費給他們做了鐵架。
鐵架是置放在爐內,用來擺放面包的。
第四日,周秦川同小濟愉快地玩了半天泥巴。
這是用來黏合石塊的,需得用水調和之后,再不停踩踏,以增其韌性與黏度。
然后就在蘇幼蓉的指點下,開始壘石塊,糊泥巴。
總體說來,這個烤爐其實就是按著烤鴨爐來造的。
講真,對于這些東西,周秦川可說是一竅不通,甚至還不如小濟。
要不是有蘇幼蓉,哪怕他見識過真正古老的面包爐,憑他自己也是不可能搭出個爐子來的。
忙活到深夜,又把早準備好的柴火放進爐膛,點火烤干。
天明之后,爐火自熄,一個烤爐就這么成了。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怎么把面包給烤出來了。
沒說的,和面、發面、揉面,蘇幼蓉和小濟指點,周秦川賣力,這些都沒有問題。
然后是分塊,接著入爐烤制,如何控制火候和火力大小才是關鍵。
在一次生一次焦,失敗了兩次之后,總算把火候和火力掌握得差不多了,第三次,面包順利地出了爐。
只是一嘗之下,蘇幼蓉因為之前沒有吃過,倒是還覺得尚可,周秦川和小濟卻都不太滿意。
怎么說呢,不僅僅是因為缺乏后世那些豐富的調料,而是沒有面包所獨特的風味。
確切地說,這一次烤制出來的,或許叫做烤饅頭更合適。
是哪里不對呢?周秦川苦苦思索。
難不成要像后世那般,拼命往里加糖、油、鹽不成?
先不說健康與否的問題,加這些東西進去,成本必然上升,如何定價?
低了的話虧本,高了的話,定然買者寥寥,還做什么買賣。
周秦川仔細回想,自己曾經吃過的所謂健康面包,里面都多了些什么呢?
嗯,用手一抓,不見半點油星,油肯定沒有。
糖應該也沒有,有的只是麥面自然的回甘。
況且在后世,糖尿病人大把,已經到了視糖如虎的地步,加糖的話,肯定算不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