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在市井中打探了一番消息后,才發現遼東不是那么好去的。
首先努爾干都司就不是周秦川以為的那么回事兒。
大明永樂時期的擴張政策造成了財政的緊張,仁宣二帝即位后,奉行的是息兵養民政策。
對外,先是放棄了已經是十四省之一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接著又將設置于黑龍江口的努爾干都司,內遷至三萬衛(今遼寧開原),將都司的主要官員由流官改為各部首領世襲。
至此,明帝國的國策由擴張改為內縮,給整個大明王朝帶來了隱患。
近者,由于遼東明軍勢力大減,再無法對草原進行有力震懾,以瓦剌為主的蒙元勢力趁勢一統,導致了四年前的土木之變。
遠者,明廷對整個遼東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導致女真崛起,最終入主中原,在這個事情上,奉行息兵政策的宣宗是有責任的。
也就是說,如今的努爾干都司實力大不如昔,龜縮一隅,并未形成周秦川想像中的那種大規模的漢人移民浪潮。
此時的遼東,局勢一言難明,各方勢力犬牙交錯。
女真人大部分尚未開化,吃穿用度很多方面嚴重依賴漢人,邊貿有利可圖,膽子大的漢人,就有人從做買賣開始,到逐步定居。
漢人與女真雙方相處還算融洽,而遼東的蒙人則復雜得多。
若草原上某部勢力強大,有一統塞外的實力,則遼東蒙人自然歸附,然后憑借整個蒙古草原的強悍實力,將遼東置于其鐵蹄之下,進而威脅朝鮮。
若草原上四分五裂,各自為戰,則遼東蒙人也不會囂張,能與漢人、女真人相安無事。
此時塞外稱雄的,仍是瓦剌一部,其首領即是大名鼎鼎的北元太師也先。
四年前的土木堡之戰,也先敗明軍,俘明帝,聲威達到了頂點,不過隨后在京師一役中敗北,實力受損,傷了元氣。
原先在他手中只是傀儡的黃金家族后裔,大汗脫脫不花趁機脫離了他的控制,鞭長莫及的遼東蒙人自然也不再聽從瓦剌的命令。
此時遼東有蒙、漢、女真三方勢力,相互制衡,反倒進入了一個平靜時期,成了周秦川他們這些在中原呆不下去之人的冒險樂園。
既然有冒險二字,那么遼東就不是輕易去得了的。
為了管控遼東各族,明廷以敕書的形式,定下了東北邊貿的規矩。
遼東一地,不論何人,只有持有敕書,方能進行交易,否則即為不法,漢人將被捉拿,而蒙、女真則是斷絕貿易往來。
敕書由明廷頒發,私下也能交易,重金難求。
只是如此手段,哪里攔得住各族之間的私下貿易往來,朝廷為了嚴格管控,在以山海關為首的這一帶長城沿線,對進出之人盤查得異常嚴苛。
像周秦川他們這種沒有戶帖路引的黑戶,想要從這一帶去遼東,幾無可能。
如此一來,想要去遼東,就只剩兩條路可走。
一是從津門或者魯東沿海乘船前往,其實就是后世所謂的偷渡。
三人既不去津門,更不可能走回頭路去魯東,只能選擇第二條路。
按著打探來的訊息,周秦川他們輾轉來到了密云后衛所屬的古北口,此時正是初秋季節。
這里北出長城,是朵顏三衛,因靖難之役中幫過朱棣出兵,事后朱棣便撤走了明軍在古北口外的衛所,將其賜給朵顏三衛作為牧地。
受草原上大環境的影響,還有三衛首領時大時小的野心,朵顏三衛與大明的關系稱得上是反復無常,時叛時附。
瓦剌最強盛之時,他們甘為鷹犬,受其驅使,也先稍露頹勢,三衛又上趕著向大明稱臣納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