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一出關,周秦川三人就被塞北風光給迷住了。
此時已近仲秋,江水長,秋草黃,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之一,就連小濟這個不太懂得風情的家伙,也夸了幾句好看。
三人的這般表現,一看就是初哥,引來了周圍其他行商的善意取笑。
這些久走塞外的,早就司空見慣了。
兩日后的正午,北上的大隊人馬來到了一條河邊,此河名為哈喇河,過了河一路向東,就是去左翼蒙古和遼東的方向。
為了儉省時間,全隊并未埋鍋生火,各自用干糧就著冷水,匆匆填飽肚子后就繼續開拔。
但沒走多一會兒,就有人覺得不對了。
“掌柜的,掌柜的!”有人大喊。
只是諾大商隊上千號人,身為掌柜怎可能隨叫隨到,幾個伙計聞聲而來,問有何事。
“不對啊,小哥,咱們在古北口不是說好的么,大家都是一路的,出關之后向東,到韃靼甚至遼東一帶做買賣,如今怎的卻向西去了?
要是不順路,你們早說啊,我再多等會兒也是可以的。”
有行商說道,欲往東去之人紛紛附和。
“哪有此事。”不想另一撥行商不干了,說當時相商,說好要去之地乃是西邊諸部。
兩個方向的人數相近,都覺得自己有理,當即停了腳步,大部分人相互吵嚷,一小部分人圍著伙計理論。
小濟沖動,也想去找那大商隊的伙計,被周秦川和蘇幼蓉給攔住了。
“秦川哥,你怎么看?”蘇幼蓉問道。
“此事必有蹊蹺。”周秦川順嘴說出來之后,才恍然此乃大明,可不是狄公案。
“嗯,不錯,有蹊蹺。”
蘇幼蓉點頭贊同,“仔細想想,當時到客棧招徠各商家的那人,不拘是誰問他們要去哪里,都沒有從他嘴里聽到實話,全是用的‘都一路’來搪塞。
只是當時大伙兒都想盡快出關,沒有誰在意這些細節,就是咱們也是如此,如今看來,卻是被他們鉆了空子。”
“不錯。”周秦川也想到了這個細節,“如此看來,他們是早有預謀,別有用心了,會不會是哪路馬匪?”
“難說,靜觀其變罷。”蘇幼蓉答道,又叮囑,“秦川哥,出頭的椽子先爛,你等會兒可千萬別沖動,看清楚這幫子人的居心再說。”
“我理會得。”
幾個大商隊的伙計一開始也不搭腔,任兩方人馬爭吵不休,直到這些人聲音小了些,方才開口道:
“諸位聽好了,不論你們之前要去的是東南還是西北,今后都不用再去了,跟著我們一道就是。”
“那哪成!”
這一下,就連原本要走西邊的行商都不干了,紛紛呱噪起來。
“跟著你們一道是什么意思?我可是年后就同遼東說好的,入冬前要送批茶磚青鹽過去。”
“我也是,早和插漢部說好了,怎可毀諾,你們太也無理,哪有這般強迫人的,不一道走也成,大伙兒一拍兩散,各走各道。”
幾個伙計也不出氣,任眾行商七嘴八舌地說話。
幾個膽大之人,見這些伙計沒什么脾氣,吆喝了一聲之后,趕著自己的騾馬,越眾朝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