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工人不但能服從命令,還善于協作,比起一般的農夫來可是要好得太多了,歷來都是最好的兵源。
后世且不提,就說一百多年后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他所遴選的兵源,主要就是江浙一帶的礦工。
這些人只要稍加訓練,把身體素質和作戰技能提升上去,就是一只強軍。
眼下時日不多,沒有訓練士卒的時間,但這些青壯男丁在這一個月內只能勉強吃飽,卻也承擔了繁重的勞作,體力不用擔心。
哪怕把這二十萬人都拉去京師,即便不能野戰,但守城是沒有問題的,再怎么也比京營那些廢物和京師百姓要好得多。
從中稍加遴選,操練一二,見過血火之后,即成強軍。
只要熬過最初的困局,讓叛軍不能速勝,一旦進入相持階段,石亨最終的敗亡就不可避免了,具體的例子可以參照安史之亂。
守住京師,肯定要比拱手讓出北方大片土地要好得多,不但人心不會就此喪失,還能壓縮叛軍的活動范圍,減少他們的錢糧來源,為最終的平叛奠定基礎。
看著山下忙碌勞作的百姓,于謙若有所思,沉默片刻后,他忍不住問道:
“周小郎,這些人的確有成為精兵的潛質,只是短短時日,你要如何才能真正的汰弱留強,并讓他們具備初步戰力呢?”
周秦川恭恭敬敬地回稟道:
“于大人,咱們只需放出消息,就說朝廷要募兵,入伍后不但有安家銀子,每月還會發放餉銀,足夠養家,這樣一來,此地百姓定然會踴躍報名。”
“不錯,接著往下說,周小郎。”
于謙微微點頭,這一帶因為遭了水災,今年的收成肯定沒有指望了,勢必要另尋活路,從軍既然能養家糊口,百姓自然沒有放過的道理。
以募軍代替原有的衛所兵,一直是于謙變革軍制的方向,用發放餉銀的引子吸引百姓,倒也與他的設想相符。
“接下來小子是這么想的,一開始但凡報名之人,咱們不管好孬,統統收下……”
“什么?你!你這算什么汰弱留強,你這是拿兵家大事當兒戲……”旁邊金知州忍不住牢騷。
“別急,金大人,聽我把話說完。”周秦川回了一句之后,繼續說道:
“收下之后,咱們可以要求他們自行前往京師通州,只有在規定時日之內到達通州大營的,才能成為正式的大明軍兵。
此地離京師約有千里,有馬的五日,徒步的八日,以這個距離和趕路的勞累程度,只要能在規定時限內抵達通州的人,不論是體力還是毅力,都超過了普通士卒,募之為軍,沒有任何問題。”
大明的馬戶在魯東為數不少,哪怕是在治河期間,周秦川也能經常看到百姓騎馬而行。
馬戶就是養馬的人戶,由朝廷編僉在一起,共同完成養馬的徭役,相應的,馬戶們可以免去部分其他的徭役和稅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