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英約了和自己的老同學,現在的臨床內分泌教授晚上一起聚餐。而就在她準備前去赴約的時候,忽然接到了孫立恩的電話。
“梅院長,我們宋院長對合作計劃挺感興趣的。”孫立恩在電話里傳達了這樣一個消息,“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明天早上直接來醫院就行。”
·
·
·
孫立恩能夠順利完成任務,也和宋文拓展四院營收范圍有關。
四院本身的底子是大急診中心。重癥醫學科是繼急診中心后,整個四院里力量最強的科室。
重癥醫學科是很賺錢,身為醫院管理者,宋文絕不會回避這一問題。恰恰相反,她對于自家重癥醫學科發展迅速其實頗感自豪。
只有急診把人的命保住,患者才有可能進重癥醫學科繼續治療。也只有重癥醫學科發展起來,才能有更多的患者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并且開始接受康復訓練。
急診——重癥——康復,這是一條上下打通的路徑。也是對于危急重癥患者而言最理想的治療途徑。
但是現實情況往往和實際不太相符。急診科轉入重癥醫學科繼續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少。但從重癥醫學科轉入康復科的病人……卻少得可憐。
康復是一項需要長期進行的專門學科。它能夠有效幫助患者開發出身體的補償機能。有些因為重癥徹底喪失了自理能力的患者,在長期康復后,很多都能夠達到“部分生活自理”甚至“生活完全自理”。有些甚至可以做到“恢復部分勞動能力”的地步。
但前提條件是,患者和患者家屬必須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長期的,科學的堅持康復訓練才行。
然而問題也就出在了這個“長期”上。
四院本身地處新城區,周邊的樓盤不少,但大部分都還是在建。而被送到四院的危急重癥患者里很大一部分都是其他區域甚至其他城市居民。要他們在四院里接受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康復訓練,從經濟上就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而經濟上的不可能,導致了四院的康復科轉入率極低的現實。況且康復科患者全都是門診,就算有人想要在醫院里住院進行康復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為了康復,專門在醫院附近租房或者干脆置業。不過有這種經濟實力的患者和患者家屬,大概率會選擇去康復訓練水平更強的專業康復醫院。
四院有極高的急診水平,很強的重癥醫療能力,但康復科卻年年虧錢,年年叫苦。
宋文的目標很簡單,她打算剝離康復科。至少要剝離掉一大部分。以四院目前的情況來看,康復科保留三分之一的人手也完全可以正常運行。這么做不光能為醫院省下一大筆開支,同時也能為擴充其他科室騰出資源來。
但是康復科三分之二的人手需要有個去處。這些康復科的醫師和技師們也應該有個更合適的崗位而非單純被解雇。
中富醫院的合作請求,就像是瞌睡碰見了枕頭。宋文幾乎是在五分鐘內就琢磨好了合作內容。通過增強中富醫院的重癥醫學科水平,促進他們的康復科建設。順便再把手里頭這一批康復科醫生們塞過去。
至于為什么不加強一下他們的急診科水平嘛……宋院長主要是怕劉堂春或者周軍來找自己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