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一半。
對于一個生活在幻想世界里的醫生而言,只要把病人治好或者讓他穩定下來,就算是完成了全部的工作。但寧遠市第四中心醫院確確實實是一個存在于現實中的機構。除了完成這一部分的本職工作之外,醫院還有其他工作必須完成。
有綠色通道的保障,這種重傷患當然能夠不受影響的先行得到治療。但治療之后,這個費用……還是得結的。
醫院有公益性質,這決定了醫院能夠享有一部分的政府撥付費用。但總的來說,醫院是個自負盈虧的單位。如果虧的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也有直接倒閉的先例。
按照寧遠市的財政撥付比例,四院每年能夠拿到醫院運行總支出22%的財政補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等級的財政撥付比例,在整個宋安省內都算得上是獨一份。放眼全國,政府能夠給與三甲醫院總支出20%以上比例財政補助的,只有寧遠市第四中心醫院以及深圳市的公立醫院而已。
作為新興的超級城市,深圳的財政狀況要比其他城市強出太多,而嚴重的醫療資源不足也讓深圳對于投資醫療行業興趣頗深。
但財政撥款是有相關國家規定和標準的。財政撥款的數額在過去一般由單位內在編人員數目決定上限。這個編制可以是事業編,也可以是行政編。但不管怎么說,要么按照編制撥款,要么就只能學習深圳的模式搞雙軌并行制——一部分按照編制撥款,另一部分則作為政府的特別財政補助發放。
四院從建立之初就沒想著搞過編制,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從一開始四院定位就是徹頭徹尾的公益性大型綜合醫院,是為了給醫院所有制改革后公共醫療服務兜底的機構。在已經對醫院所有制進行了改革的時候,怎么可能再新建一所需要有固定編制的醫院呢?所以,從成立之初起,四院的所有醫護人員就都是聘用制,就連行政人員也是如此。只有到醫院的院長和副院長這個級別,才會有相應的編制和行政等級。
為了彌補“沒有編制”這個巨大的“缺陷”,當時的宋安省和寧遠市甚至學院乃至吳友謙校長都費了不少心思,最后才達成了“每年給予醫院總支出22%財政補貼”的交換條件。
加上其他社會團體和慈善機構的捐助,四院目前每年能夠拿到的額外收入大約等于每年醫院總支出的29%,這個數字已經足夠寧遠其他醫院看紅眼了。
但四院的錢也不是大風吹來的。要養活整個醫院上上下下這么多醫護人員,而且還得養活大急診中心這頭吞金獸,哪怕有一筆占總支出29%的額外收入,要平衡醫院每年的收支也是一件巨大的挑戰。
尤其是急診這邊還不能上浮醫療服務和藥費的價格,這就更麻煩了。
因此,四院擁有整個寧遠市乃至宋安省內最強大的醫療費催收部門。這個龐大而且強力的部門每年要燒掉四院行政費用的七成,但能夠為整個醫院帶來超過25%的總收入。
而在12月26日工作日的早上,孫立恩第一次要和這個部門打交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