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恩在不知不覺之間完成了一次關于論文的“交易”,單從行為上來看,他似乎已經有了一點“學閥”的意思——憑他三兩句話,就能決定一篇論文究竟由誰來發。當然,從本質上來說,孫立恩距離那種境地差的還很遠很遠。
第二天上班之前,孫立恩還在宿舍里琢磨著自己學歷的問題。作為一名醫生,本科畢業就參加工作基本等于宣告這輩子都只能在基層醫院或者鄉村衛生院干一輩子。對于現在的年輕醫生來說,只要想在職業生涯上有所建樹,碩士學位算是最低要求。
孫立恩比較務實,他剛本科畢業就選擇考了四院的規培——他對自己考試的能力有些不夠自信。而且大五的一年實習過程中,讓他也確實缺乏足夠的精力去復習研究生考試。
孫立恩原本的計劃應該是在規培的三年中認真學習臨床知識,并且在科室輪轉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導師。但孫立恩卻漏算了一點——四院是規培基地沒錯,但同時也是大急診規培試點單位。而作為試點單位,四院的規培計劃與眾不同。不管你是內科外科,只要來了四院,統統要到急診鍛煉。而且還不是鍛煉一輪那么簡單——每個規培生都要在三年的輪轉生涯中進入急診科規培兩次共計六個月,一次急診搶救,一次急診門診。
孫立恩以內科第一名的身份進入四院內科規培名單之后,才明白為啥來考四院規培的年輕醫生們大部分都比較……歪瓜裂棗。總計半年的急診規培生涯,足夠勸退不少怕苦怕累的醫學生了。
而且規培三個月后,孫立恩一覺醒來就獲得了狀態欄的能力加持。不過他倒不是因為這個才堅定了繼續在急診干臨床的決心——孫立恩能堅持搞急診臨床,還是因為獲得了劉堂春的青睞。
琢磨到這里,孫立恩終于明白曹嚴華所說的“有資源”是個什么意思了。天底下有幾個規培生能在規培第三個月的時候就被急診科主任惦記上啊?而且還能在拿到執醫證的第一年就成為一個診斷組的副組長……全天下大概也就只有網絡小說里會有這種事情。
四院和孫立恩在診斷上的名氣已經逐漸開始向外省擴張了。武田制藥方面還在不斷的努力把周秀芳綜合診斷中心作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推廣。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孫立恩所擁有的資源真的不是一般副高甚至主任能比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