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自行好轉,然后再次進展的疾病都有哪些?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確一個概念——自限性。
人體的免疫體系從偵測識別到病原體,再到啟動吞噬和消滅病原體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識別——啟動——消滅的這一套流程大多需要數天時間才能完成。而在這個過程中,患者的病情往往會先從輕微到嚴重,然后再慢慢緩解。這整個過程中,并不完全需要進行醫療干預。而使用醫療手段進行干預,最多也就讓患者本身康復的速度稍微變快一些,或者在康復的過程中稍微減輕一些疾病所帶來的不適感。
自行好轉的這一部分,理論上應該就是自限性的對應表現。但……再次進展這個就很奇怪了。
病情反復,這是臨床治療中很常見的情況。患者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出現病情“好轉—惡化—再好轉”的變化。這可能是因為致病菌對醫生們使用的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可能是因為患者的身體情況出現惡化,可能是因為藥物劑量和用法出了問題……總之,這種情況也確實是有的。
但病情反復,也就意味著患者不太可能靠自己的免疫系統解決病原體。而不能自己解決病原體,那就說明這種疾病不應該是自限性的。
計秀英的診斷中第一個矛盾點出現了——這種疾病表現出了自相矛盾的兩個特征。
“不一定就是會反復的吧?”徐有容提出了不同意見,“患者之前首先經歷過子宮及雙附件全切,也就意味著她之前的腫瘤應該已經到了二期。她很可能在之后持續接受了化療治療……這也會抑制她的免疫系統。”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大部分的化療藥物都有骨髓毒性,它們會廣泛的抑制骨髓生成新的免疫細胞。因此,持續使用化療藥物的確會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統。
“也就是說……她發病的時候,身體就處于免疫抑制的情況下。”帕斯卡爾博士順著徐有容的思路說道,“免疫抑制后發病,這可能是某種機會致病菌?”他突然搖了搖頭,“那后面的情況就說不通了——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比化療藥物厲害多了。”
患者如果感染了機會致病菌,那在進一步進行免疫的時候,就不應該出現癥狀好轉。沒有了免疫系統控制機會致病菌,她的病情應該變得更重才對。
“她先處于免疫抑制狀態,然后發病。”袁平安理了理中間的過程,“發病后接受了抗結核治療,使用的方案是異煙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乙胺丁醇只對結核桿菌有效,但利福平自己是一種廣譜抗生素,甚至對病毒也有效果。異煙肼同樣也對其他細菌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對桿菌屬的細菌有效。所以……會不會是因為抗結核藥物在她的身體里發揮了抗生素的作用,所以才能讓病原體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