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宣講,也是醫生們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從這一點上來說,古人和現代人在預防疾病上達成了跨越千年的共識——預防疾病遠比治療疾病更加重要。
現代醫學在預防疾病上,擁有比古人更加豐富的手段和技術。但……這樣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針對傳染性疾病的疫苗和衛生觀念上。
由于古代的社會生產能力低下,肥胖和生活習慣不良所導致的疾病很少見。反而是因為營養不良和各種傳染病的影響,人們的平均壽命并不算長。
在蒸餾技術出現以前,飲酒只是被當做一種“浪費糧食”的奢侈行為,由官服加以管控而已。其本質并非是為了維持居民的身體健康,而是為了保存在低生產力下珍貴的糧食而已。
就憑借未經蒸餾的酒,“飲者”們想要喝出肝硬化之前,可能就會先得個二型糖尿病之類的不治之癥。
而在蒸餾技術初步發展的階段,需要燃料進行蒸餾也限制了蒸餾酒的廣泛發展。直到我國逐漸實現了糧食的完全自主化,并且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后,酒精飲料才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市面上。
現代的“飲酒”和古代的“飲酒”完全就是兩個概念。適用的人群不同,階級不同,就連飲用的都不見得是同一種東西。但奈何中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輝煌文化的千年古國。以前專屬統治階級和富有階級的飲酒習慣被他們在文化作品里一次又一次的宣揚著。結果嘛,“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類的詩詞作用下,飲酒還被帶上了一絲文化氣息。
再加上烈酒所帶來的所謂“男子氣概”,以及各路號稱自己有保健作用的“藥酒”宣傳,飲酒在文化層面和社會層面都成了一種似乎“值得鼓勵”的事情。
和這種飲酒觀念所一起出現的,就是大量的酒精依賴者。以及導致肝損傷的第二大病因——導致肝硬化的第一大病因是各類病毒性肝炎。
孫立恩的健康講座,主要就圍繞著這兩條線路來講——酒精對人體的損傷,以及“你們以為喝酒的自己很帥,其實看起來很糟糕”。
等著酒店的工作人員們完成了秘書的工作后,差不多就到了準備熟悉稿件的時候——大概還有一兩個小時,這場講座就要開始了。孫立恩正在會議室里來來回回放著PPT,并且還時不時的在自己的本子上記著重點。
會議室的門忽然被推開了,經理頂著一頭汗沖了進來,“孫醫生,您快過來一下。”
孫立恩心里“咯噔”一聲,果然,該來的怎么躲也躲不掉。他從講臺上快步走了下來,朝著門口走去,一邊走一邊問道,“怎么了?”
“有一位客人吐血了。”經理的表情有些惶急,“吐了好多……”
“是那個姓林的中年人?”孫立恩腦子里頓時有了個懷疑對象,“他在什么地方?趕緊帶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