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昨天晚上,給第四中心醫院發過履歷表了吧?”朱敏華笑吟吟的問道。
袁平安這下可真是被嚇著了,“朱老師……我……”
“咱們院里的網絡處可是有人盯著的。”朱敏華擺了擺手,把他的解釋堵了回去。“你用院里的電腦發履歷表,網絡處的那幫人早告訴我了。”他轉向孫立恩,笑著問道,“孫醫生,你看我這個學生怎么樣啊?”
孫立恩這才反應過來,他看著袁平安震驚到,“寄履歷表的那個同協神外醫生就是你?”
袁平安苦著臉點了點頭。他其實根本就沒想著去孫立恩手下干活,他發送履歷書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讓孫立恩主動聯系他,然后自己再好好擺個派出出氣而已。誰想到自己這偷懶的事情,居然被朱敏華知道了!
“剛剛我也聽了,小孫醫生水平很不錯。你應該和人家多學學。”朱敏華沒等著孫立恩的回答,袁平安跟著他學習已經有八年多了。五年臨床醫學博士加三年的科研醫學博士雙學位已經到手。現在正好是他提升臨床經驗的最好階段。
但袁平安有一點一直讓朱敏華有些不滿,或許因為袁平安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都學的是神經外科方向。他的診斷能力和突發情況處置能力一直比較弱。而在這些問題上,孫立恩卻比袁平安強了不知道多少倍。同樣的信息,同樣的癥狀表現,孫立恩就是能提出更適合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尤其是在碰到了比如陸雪馨這種患者的時候,這一缺點就表現的更為明顯——其實,對陸雪馨作出準確的診斷比提前根據經驗進行用藥更重要。這倒不是因為袁平安的專業水平差,只是他的診斷思維仍然屬于專科醫生的范疇。在朱敏華看來,急診科醫生需要做的,是在沒有任何病史的情況下,快速穩定病人的生命體征,然后根據患者表現出來的癥狀,迅速診斷出患者可能罹患的疾病類型。隨后在專科醫生的協助下,對患者進行針對治療。等到情況基本受控后,再轉入專科病房進行后續治療。這也是第四中心醫院大急診模式所提倡的方案。
可惜的是,身在同協這棵大樹下,朱敏華比誰都清楚,同協不可能轉變自己的辦院方針——這一方針已經持續了接近一個世紀,并且將同協一手帶成了世界知名醫院和醫科大學。背靠大樹,雖然能夠在蔭涼下優哉游哉,但要想另起爐灶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同協的威名和同協的成就,決定了同協急診只能作為其他專科前的“預處理”單位。想要轉而主導醫院運行模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袁平安需要改變自己的診斷思路,但朱敏華自己卻對此沒有什么好辦法。讓他教專業知識,指導科研都沒問題。但要他對一個成年人的思維模式進行改造,朱敏華自問沒有這個本事。
既然如此,不如讓他去大急診試點單位試試看。
其實就算袁平安沒有發那封簡歷,朱敏華也打算聯系一下柳平川。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的弟子送去寧遠第四中心醫院學習。也許在自己的看護下,袁平安的診斷缺陷并不會是一個大問題。可萬一他要去了其他醫院呢?萬一自己退休了呢?
袁平安是一個好醫生,他工作起來其實很拼命。而且他也確實是個當醫生的材料。如果因為這一缺陷,導致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出了什么問題,朱敏華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
孫立恩看著這對師徒,忽然覺得自己成了劉堂春。在人家醫院里逛一圈洗個澡,就挖來了一個住院總?等自己回了醫院,劉主任搞不好要給自己發筆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