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醫生怎么說?他還在首都吧?”朱敏華教授看著袁平安掛了電話,呆愣愣的一言不發,有些奇怪。“還是說他已經回寧遠了?”
袁平安咽了口吐沫,“他說……他就在患者旁邊。”
“患者?”朱敏華一臉訝然,“什么患者?他在搶救室?”他轉頭看了看躺在病床上的李嵩昭和陸雪馨。
“他在宋華林身邊。就是那個要做椎體置換術的患者。”袁平安搖了搖頭,臉上的呆愣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震驚。“按照孫醫生的說法,他就在那輛翻了的大巴旁邊。”
朱敏華皺著眉頭,“這家伙,真不知道他到底是走運還是點背。”不去深究孫立恩出現在事故現場的問題,朱敏華對袁平安道,“你先去骨科那邊,看看打印的椎體情況,等會我接車。你跟著假體一起進手術室。”
·
·
·
3D打印技術正在成為醫院里各個部門都熱衷討論的內容。而這一討論熱潮尤其以骨科最為激烈。在激光金屬3D打印技術成熟前,骨科部門,尤其是脊椎外科就開始利用CT成像和樹脂3D打印技術進行術前準備和演練了。骨科的主刀醫生們都會選擇先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患者的椎體模型,然后在模型上進行預先演練。
骨科醫生需要有非常好的空間想象能力,這樣,他們才能在無數的平片掃描中,在腦海中組建出患者的骨骼和關節應該有的樣子。而構建出這樣的模型后,醫生們才有能力對手術進行規劃和設計。尤其是在椎體這樣敏感并且重要的人體結構上,醫生們更是要反復推敲,才能決定最后到底采用什么樣的手術方案。
可是不管多么有經驗,僅憑CT或者MRI圖像進行假想都是可能會犯錯的。醫生也是人,哪怕已經做過了幾千例相應手術,可是誰也不能保證下一次,醫生的判斷不會出問題。畢竟椎體形狀復雜,而且在大量接診患者的時候,醫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有可能遭到削弱。如果在手術過程中才發現患者骨骼的狀況和預期不同,那就很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所以,3D打印技術開始在各個頂級醫院的骨科流行了起來。尤其是涉及到頸椎,胸椎,腰椎的科室,以及關節外科。只要病人的情況不是特別危重,醫生們總是愿意多花一點時間,打印出患部的模型,然后整個科室一起商討手術方案。
然而,僅僅只是模型的話,對患者的好處其實相對有限。的確,有模型可以讓醫生更全面掌握情況,縮短手術時間,減小手術創傷,增強手術效果。但歸根結底,那也只是醫生們的輔助工具而已。但金屬3D打印技術的出現,第一次讓“私人化”替換部件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