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所多見的手術用椎體固定體基本都是通用型號。而人體的脊椎由三個部分組成,天然存在三個生理曲度。這也就導致每一節椎體形狀都完全不同。通用的固定體雖然方便制造,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存在無數的麻煩。過長或者過短都算是小毛病——骨科醫生手里是有電磨和電鋸的,實在不行可以用工具對固定體進行修改。可真正的麻煩在于頸椎,尤其是涉及到C1到C4節頸椎的時候。C1和C2節頸椎就是寰椎和樞椎。這兩節椎體長度都很短,而且形狀復雜。除了連接并且支撐顱骨轉動之外,還必須要保證椎管內的延髓和脊椎不受擠壓。
而在3D金屬打印技術出現以前,如果患者出現了寰樞椎嚴重骨折,又或者罹患了枕段脊索瘤。那么醫生們只能在手術時,用螺絲和支架把裁剪好的醫用鈦網,擰在受損脆弱的寰樞椎前后兩側,然后一邊祈禱自己已經徹底清掃了腫瘤,一邊祈禱患者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會出現螺絲或者支架松脫的現象。
支架松脫,可能會導致堅硬的鈦網變形,從而擠壓到患者的食道,氣管,甚至頸動脈等。如果沒有經常來醫院復查,這一次變形很可能就會直接要了患者的命。而一旦腫瘤復發,新生的腫瘤很可能繼續侵蝕殘存的寰樞椎體。即使有鈦網的支撐,沒了椎體,神經和血管得不到支撐保護,患者還是會死。
延髓尾端是小腦的延伸部分,也是脊椎的起點。這里主要調節控制人體的心搏、血壓、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一旦稍有損傷,患者就會直接死亡,甚至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因此,這一區域也常常被稱為“生命禁區”。主刀的醫生們只要有選擇,基本都不會考慮在這里進行手術——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然而,宋華林的情況比較特殊。同協的急診醫生在病例庫里查詢到了他的資料后,迅速叫來了骨科的幾位大佬會診——這幾位都是能編寫教材,制定診治指南的業內領軍人物。而這幾位專家,在看過了宋華林十五年前的影像檢查資料和手術記錄后,都皺起了眉頭。
實際上,當年給宋華林做手術的,也是同協骨科的頂尖人物。同樣是掃清脊索瘤,其他醫院的醫生可能會考慮直接做樞椎半切,而同協的手術方案卻是在掃清脊索瘤的時候,通過脊柱內窺鏡和電磨去除了遭到侵蝕的樞椎,并且用骨水泥進行了填補。
也多虧了這個手術方案,宋華林的樞椎雖然被去除了接近30%的骨質,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強度。如果不是這個手術方案,大巴車翻覆的時候,宋華林很可能就命喪當場了。
“只能做替換。”同協骨科主任邱院士沉默了很久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雖然不知道患者現在的骨折情況,但要內固定已經被磨掉30%的樞椎,這不現實。”他轉頭看著自己的學生,現在的骨科副主任王一飛教授問道,“你們搞的那個3D打印技術怎么樣了?能不能用?”
“二期臨床還沒結束。”王教授答道,“可是我們的3D打印,主要是做髖關節和骨盆修復的。直接上樞椎……”
“我記得南方醫那邊在搞這個研究。”邱院士摸出了電話,“你們先把原來的影像資料整理出來,我問問那邊的老朋友們,能不能搞個圖紙出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