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代CPR技術發展了快半個世紀,可心臟停搏患者的總體死亡率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根據北美的一項多中心研究報告顯示,他們納入評估的20520例院外心臟停搏(OHCA)患者中,各個中心的出院存活率從3.0%到16.3%不等。而所有中心里,總共僅有954例(4.6%)的患者能夠存活出院。
是的,在大規模推行CPR急救知識的北美,醫院外發生心臟停搏的患者里,大約只有不到5%的人最后能夠活著出院。而國內的數據統計及其預后比美國更不樂觀,03年的滬市急救中心救治的OHCA患者共4166例,院前自主循環恢復(ROSC)的一共有143例,而最終存活出院的僅有1例(0.02%)而已。
影視作品里那種,心臟不跳了就胸外按壓加人工呼吸,最后帥氣的用電極板往人胸口上一放,通電就能把人救回來的場面其實是真正的少數。心肌梗塞導致的室顫(VF)相對來說還算比較容易處理。而各大急診中心掛著的“胸痛中心”,實際上就是專門用來處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孫立恩在這段時間里接觸到的數據其實非常震撼,他在急診干了兩個多月快三個月了,手頭上接觸過的病人雖然有幾個離世的,但總的來說,都還算有不錯的結果。因此,在看到0.02%的那個數據是,孫立恩的第一反應是“這數據是不是出錯了?”
但是數據不會說謊,徐勝勇的數據采集自第四中心醫院急診科。整整四年半的研究期間,急診就診患者一共有七十三萬人次,留觀人數一萬三千余人,搶救患者一萬四千人,搶救比例1.9%;而其中心臟停搏有1936起,占就診患者的2.6‰,搶救患者的13.6%。在研究中,一共有597人被納入了研究,平均年齡在5.95±17.9歲,年齡最大的患者103歲,最小的18歲。
在第四中心醫院的搶救中,經過心肺復蘇,能夠達到自主恢復循環的站到36.7%,但能夠存活出院的僅有3.2%。CPR最有價值的效果,既具備良好神經功能存活出院的,則僅占到所有研究病例的2.7%。
597人中僅有16人具備了良好的神經功能存活出院。這就是第四中心醫院,地區最大的急診中心,大急診試點單位在過去四年的成績。至于那些沒有被納入研究的,除了十幾個年齡小于18歲,因為不符合道德倫理審查而被排除之外,大部分患者都在家屬拒絕搶救,或者心臟停搏后主動出院。可以推測他們的結局基本均為死亡。也就是說,過去四年中,約有1900人因為心臟停搏被送入第四中心醫院搶救,其中16人能夠不依靠他人幫助完成吃飯穿衣上廁所等活動出院,另外三人雖然存活了下來,但仍然帶著嚴重的神經損傷。
CPR真的有必要么?孫立恩看著自己手里的數據,陷入了又一次的迷茫之中。CPR他做過,鄭國有就被孫立恩按過。老頭大概屬于非常幸運的2.7%中的一個,他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神經系統后遺癥。
得了禽流感的吳芬妹在情況穩定下來之后,被轉入了第二醫院集中治療。具體的情況怎么樣,孫立恩也不知道——轉移吳芬妹的時候,孫立恩還在隔離室里玩手機呢。但至少,孫立恩可以確定,在他暈倒之前,吳芬妹恢復了竇性心律。她也是幸運的,至少比那63.3%的心臟停搏患者更幸運。超長時間,超大劑量腎上腺素,多次電除顫,這種情況下都能恢復到竇性心律的狀態,孫立恩一開始還不覺得自己做的有多好,但在這些數據下,他不得不重新審視狀態欄所帶來的優勢了。
難不成,有次數提示的話,就一定能讓患者自主循環恢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