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被絕境包圍的時候,每一絲希望都會顯得極為珍貴。對整個四組來說,現在最讓人振奮的消息就是援軍的抵達。
來自首都的上百名醫護人員和專家入駐金銀潭,整建制接管了ICU部門。他們集體接管了傳染病醫院的一百零六張ICU床位。與此同時,來自滬市湘南等地的專業醫療力量也正在朝著云鶴市傳染病院集結,醫療力量正在向戰況最嚴峻的陣地上集結著。
第四組也有一百多位醫務工作人員,但北五區目前只有四十八張床位。在得知有至原來了之后,李承平教授有些擔心的問道,“咱們不會還要再加床,或者增大接管病區吧?”
“人家是從首都和滬市來的專家。”在這種事情上,孫立恩可一點都沒有“爭強好勝”的想法。“現在咱們三班倒,日子都過的緊巴巴的。北五區現在管道里的氧氣壓力都不夠用,防護設備也不夠多,哪里還有條件多收病人?”
“你自己沒這個想法,可地方上的情況還是很緊張的。”李承平教授沉吟片刻后說道,“如果能把整個五樓打通,南北兩個病區一起收治病人,難度應該不是太大。”
“這個想法不是不行,但現在還沒有條件。”孫立恩搖了搖頭,“咱們這次過來的人手不太夠——醫生夠多但是護士人數不足,平均下來每個護士需要照顧四名患者。這個比例在其他醫院也許還可以接受,但是在處理危重癥的情況下人手就太緊張了。”
“得跟老家那邊溝通一下。”眼見孫立恩非常上道,李承平頓時就放心了許多。他最擔心的就是孫立恩這種作為領隊的年輕人拿捏不清楚情況。
大家都是來云鶴為這里的老百姓拼命的,但拼命,也得講究個現實情況。把這一百多號人撒胡椒面似的扔上去,一口氣收個兩三百號病人當然不是不行。可收了之后呢?他們有人手有精力有設備,去為這兩三百號患者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么?
豁出去了拼一把,不是不行。李承平自己都有這個決心。但不怕死,不意味著對這種無謂的犧牲不會有反感。用李承平自己的話來說,要死也得死的有點價值。至少把他填進坑里的時候,要能送一個人出坑。這才算是對得起黨和國家對他這么多年的培養,對得起國家培養他而投入的這么多資源。
而且在整個醫療隊都填進去之前,最好先把他李承平填在最下面。其他的隊員年齡都不大,好多人甚至比他女兒歲數還小些。讓這些小年輕跟著自己往坑里填,李承平于心不忍。要是真有這種情況,還不如先把他墊進去求個眼不見心不煩。
“李老師,您趕緊去休息吧。”孫立恩這邊吃完了早飯,結果被李承平拉著半天挪不動地方,他只能勸這個剛剛上了一個通宵夜班的老頭趕緊回去休息,順便放自己一條生路,“我這等會還有會呢。”
“馬上就完事兒。”李承平點了點頭,也加快了吃飯的速度,“還有個事兒我要跟你打聽打聽——咱們這邊能湊個ECMO團隊是吧?我看搶一床已經上了ECMO了。”
“能。”孫立恩點了點頭,“ECMO主任是江言明醫生,整個操作團隊都有——不過他能使用多少種設備我就不知道了。”
李承平會突然問到ECMO團隊的事情,那就有很大概率他能聯系到其他的ECMO機器。對于一家大型綜合三甲醫院來說,有個兩三臺ECMO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但要單獨聘請ECMO主任來醫院任職卻很不可能——畢竟對醫院來說,買幾臺新的設備要比設立幾個新崗位容易太多。
這也就導致很多醫院里,操作ECMO的醫生成了最緊缺的資源。而這樣的資源,只能通過對本院醫生進行培訓的方式進行彌補。重癥醫學科或者心外科的,最年輕有為的醫生被賦予了全新的職責——成為ECMO主任,并且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帶領ECMO團隊完成治療。
但,這樣的醫生畢竟是少數。他們身上往往需要肩負一個科室發展的希望和未來。這樣的醫生都是寶貝,醫院領導再怎么豁得出去,也舍不得把他們放在第一梯隊送到云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