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羥氯喹是一種典型的“老藥新用”的例子。從上世紀中葉被發明出來應對越來越普遍的耐藥瘧原蟲后,磷酸羥氯喹曾經一直是主要的抗瘧藥物。但是在后續的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這種藥物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能力。
羥氯喹和糖皮質激素不同,它不會導致人體出現藥源性庫欣綜合征,也不會嚴重擾亂人體內正常的代謝過程。同時,羥氯喹還能夠減少激素用量、降低血脂,減少激素誘發的高血脂癥等副作用的產生幾率。
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而言,羥氯喹可以參與黑色素代謝,增加人體吸收紫外線的能力。這一功能能夠減緩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遭到陽光照射后產生皮損的概率。羥氯喹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從而減輕炎癥反應以舒緩系統性紅斑狼瘡導致的關節炎和關節痛。同時,羥氯喹還能夠抗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從而降低系統性紅斑狼瘡導致的血管損傷從而誘發的心血管事件。
光從描述上來看,羥氯喹簡直是治療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尤其是治療和激素水平有關自身免疫疾病的神藥。但事實上,這種最古老的化學合成藥物仍然有許多嚴重的副作用需要警惕——也正是因為這些副作用,磷酸羥氯喹才逐漸從治療瘧疾的行列里撤了出來,轉而成為了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藥物。
多年的臨床使用證明,羥氯喹有極低概率可能會導致視網膜病變,可能會導致使用者角膜比你版。可能導致皮膚瘙癢、大皰疹甚至銀屑病發作。羥氯喹對于胃腸道、中樞神經和肌肉系統也有影響。更麻煩的是,它對心臟也有副作用。
導致羥氯喹被撤出治療瘧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對心肌的毒性。羥氯喹在人體內有蓄積作用,而大劑量使用這種有相當不錯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的藥物,很容易導致蓄積過量。并且最后導致心力衰竭和心臟傳導異常。
副作用和它的益處同樣明顯,因此現在用羥氯喹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時,醫生們總是會傾向于多種免疫抑制藥物聯合使用。這樣能夠同時減少羥氯喹和糖皮質激素的使用量,從而減少這兩種藥物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
在張敏的案例中,她所使用的聯合用藥項目就是白芍總苷。
作為一種有較久遠使用歷史的中成藥,白芍總苷的主要功效集中在對免疫功能的抑制,以及保護肝臟減緩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纖維化上。通過研究發現,白芍總苷同時也有解痙作用和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在動物實驗中,白芍總苷具有一定減緩心率,降低血壓的功效
磷酸羥氯喹和白芍總苷都是主要針對免疫系統起到抑制作用的藥物。但現在,同時使用著它們的張敏卻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效果。這讓醫生們都很振奮。
但振奮,首先要講個基本原則。總不能因為ICU里癥狀最輕的患者可能提示某些老藥有抗病毒作用,就不去管其他重癥患者了。研究要搞,但日常的治療工作也要做。
現在云鶴市傳染病院ICU中的患者們大多意識清楚,這是和以前在ICU里區別最大的一點。
意識清楚或者基本清楚的危重癥患者并不會對治療帶來什么幫助。這一點雖然聽起來有些冷卻無情,但確實是這么個道理——這些低氧血癥的患者很多都有躁動和煩躁的表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懼,以及對自己可能威脅到家人的恐懼交織在一起,加上躁動的“佐料”之后產生了化學反應。而化學反應的結果就是他們對于治療的不配合。
由于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中,大部分都有小氣管痰栓。現在的治療過程中,醫療組傾向于更加積極且頻繁的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這個過程并不舒服,而且還需要把俯臥位的患者翻過來,總之,突出一個“麻煩”。
如果這些患者沒有意識,那俯臥位和仰臥位的切換最多就是個力氣活。患者沒有意識,吸痰的過程還能順暢一點。
但患者有意識,且不愿意配合……那換位吸痰就會搞的兵荒馬亂,甚至讓人氣喘吁吁渾身是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