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處于靜息狀態下和運動狀態下所需要的氧氣水平是不同的。而躺下和站著時,人的肺部受到的重力影響也完全不同。而情緒變化也會對患者的生理狀態造成影響……難道就因為這個?
就因為他們從床上下來,站在地面上之后興致勃勃的朝著自己頭頂上的攝像機揮手?
這個答案依舊顯得有些過于無稽,但至少比“攝像機是個吉利的好東西”更有說服力一點。
對于這些有間質性肺炎和肺部散在感染以及痰栓的患者而言,肺部受到的重力情況對他們的呼吸影響是巨大的。要不然俯臥位通氣也不會變成治療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標準療法之一。
按照孫立恩的理解,痰栓會受到重力的作用,向著更深處的支氣管分支深入。這樣雖然不利于患者排出痰栓,但卻有可能讓開某一些分支,讓它們重新恢復功能。而站立起來后,肺部和膈肌以及其他器官受到重力影響下沉,反而為肺部擴張留出了更大的空間。這也有助于患者的肺容量上升,增加氧氣交換。這可能是造成患者情況有所改善的原因之一。
順著這個思路一想,孫立恩突然覺得……自己和醫療隊的同事們之前可能陷入了一個誤區當中。
之前為了緩解重癥和危重癥患者低氧血癥的情況,醫生們往往傾向于讓患者嚴格臥床。如果有必要甚至會考慮對患者施以鎮定,通過被動方式盡量減少人體的氧氣消耗水平。這種舉措是經得起事實驗證的。錢國建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初因為情緒激動,并且努力和孫立恩的手對抗,他的耗氧量頓時增加,然后身體頓時就陷入到了快要崩潰的邊緣。
可是……這些同樣情緒有些激動的患者站起來之后,血氧飽和度反而上升了一些。
站起身之后由于需要保持平衡,他們的基礎耗氧量肯定是會上升的。而指脈氧的高峰反而上升了大約2%左右,這就意味著他們實際上增加的氧飽和度應該大于2%,又是因為什么?
孫立恩帶著這個困惑和疑問回到了紅區辦公室,然后他把這個問題和自己的組員們分享了一下。
“我個人的感覺是,他們的變化可能也和情緒有關系。”在說明了大概情況后,孫立恩說出了自己的猜想,“但是這個機制……我還沒有琢磨清楚。”
情緒高漲是會引發一些身體變化的。比如更快的心率,更高的血壓,更多的多巴胺分泌。但孫立恩有些懷疑,這個判斷究竟對不對——這些患者的靜息心率都不算慢,他們的心率基本都在每分鐘95次以上。而且大部分人的收縮壓都已經超過了130mmHg的水平。
這個情況下再情緒高漲導致心率血壓上升,多巴胺分泌增多……難道不會進一步增加他們的身體負擔么?
馬永芳醫生聽完了孫立恩的困惑后,有些困惑的問道,“為什么要搞清楚這個?”
其他幾個醫生也一起贊同且困惑的點頭道,“這個……有必要現在就把機制搞清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