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會議上討論的病例是潘大姐,作為潘大姐的主管醫生,孫立恩并沒有直接上臺發言。他來的有點晚,現在上臺勢必會打斷袁平安的主持和病例討論。于是,孫立恩頂著好幾百雙眼睛的注視,悄悄摸摸又聲勢浩大的坐在了臺下的犄角旮旯里。
袁平安看了一眼孫立恩,并沒有馬上說話,而是繼續介紹著病情。
“首先,患者有二型糖尿病,并且在回旋支放置過一枚冠狀動脈支架,這是基礎病的部分……患者本人自訴曾經在1月13日接觸過一名有咳嗽和發熱癥狀的患者。”袁平安按了一下電腦,身后的PPT切換到了流行病史調查的頁面上,“該患者在1月17日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并且轉入鶴安醫院治療。本案患者于1月17日出現發熱和咳嗽的癥狀,并且帶有腹瀉和乏力的癥狀。CT檢查顯示雙肺有大片毛玻璃影,診斷意見為‘病毒性肺炎?’。”
“中心醫院方面在18日對該患者進行核酸取樣,19日確診為陽性病例,并于當日轉運至云鶴市傳染病院北五區治療。”袁平安繼續總結著病史,“23日,我隊接管北五區,當日將該患者列為‘高度關注’1月26日復查CT顯示該患者肺部病變有縮小。1月27日,該患者開始使用托珠單抗、丙球蛋白和CRRT的三聯治療。”
托珠單抗的三聯療法是目前北五區對抗重癥和危重癥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這個療法能夠極大程度降低患者出現炎癥風暴的可能性——從目前入組的患者情況來看,大部分患者都得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對該患者使用的三聯治療方案為托珠單抗400mgViQD(400毫克,靜脈注射,每天一次),丙球蛋白20gViQD。”袁平安繼續說道,“患者的情況在28日開始出現好轉,但中間間斷有反復。1月29日,患者發熱到37.7攝氏度,隨后退燒。2月5日,6日,7日三天再次發熱,最高溫度38.2攝氏度。”
這四天的發熱孫立恩印象不是很深,尤其是2月的三天發熱——當時他正帶著自己的隊員們奮戰在ICU里。這個發熱是交給呂志民和李承平兩位主任處理的。
“2月11日復查CT,影像檢查顯示患者肺部病變區域較前有進展。11日,患者指脈氧飽和度快速下降至92%——這期間患者始終接受著機械通氣治療。”袁平安說到了重點部分,潘大姐的情況就是在11日開始快速惡化的。
“12日,氧飽和度繼續快速下降。呼吸機已無繼續調整空間。由于12日當日所查患者體內IgG抗體滴度低,考慮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于當日行血漿置換術,并且使用了一個單位的康復者血漿進行抗病毒感染治療。同時,腸道微生態制劑的劑量也提高到了25片BID。”袁平安帶著大家快速過著病例記錄,“由于患者血液乳酸水平較高,且D-2聚體、C反應蛋白水平都很高,懷疑可能有其他驗證物質介導的炎癥風暴。”袁平安說到這里忽然話鋒一轉,“孫主任提議進行的血漿置換同時減少了患者體內的感染源、減少了可能的炎癥介導物質水平。代價則是減少了一些患者體內原本就不怎么高的IgG抗體水平。而這個缺點在康復者血漿的覆蓋下也被最大程度的削弱了。”
孫立恩眨了眨眼,感覺被袁平安這么一夸……確實稍微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這個方案,孫立恩自己還是挺得意的。尤其是檢查患者IgG抗體滴度水平這一個想法——簡直就是神來之筆。這種靈機一動反正他覺著是挺難得,被多夸兩句倒也過得去。
“但治療并沒有得到比較好的效果,患者的情況在13日出現快速惡化。Ck-mb、hs-cTnl等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上升,再加上射血分數下降,提示患者有心肌損傷和急性左心衰——根據分析,我們目前傾向于心衰是由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所導致的。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根據關口前移的治療原則,于13日當天行V-AEcmo支持治療術。”袁平安介紹完了病情,然后坐在臺上對孫立恩道,“孫主任,您上來補充兩句?”
孫立恩想了想,點頭站了起來,然后一路走到了臺上。
“首先,這位患者是咱們的同行。”孫立恩開宗明義,先把最重要的內容扔了出來,“在封城之前,云鶴本地的醫務人員里有不少因為防護不到位和認識不足而感染的——他們要在平時的工作崗位上,直面巨大的工作壓力,并且還要面對病毒的考驗。他們被感染了,這不是誰的錯,這是英雄們的軍功章。”
說到這里,孫立恩有些感慨,“同志們,不能讓英雄們流血又流淚啊。咱們千里迢迢來到云鶴,為的不就是這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