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教授的辦公室里,孫立恩見到了三位風塵仆仆的“訪客”。他們穿著黑色的夾克衫,從夾克衫的縫隙里露出了白色的襯衣領子。
這幾位訪客先和劉教授打了招呼,然后看了一眼孫立恩,隨后用求證的目光重新望向了劉教授。
“這位就是孫立恩主任了。”劉教授連忙替孫立恩做起了介紹,“他是宋安省國家醫療隊的第一批隊員,也是目前主管云鶴市傳染病院北五區的主任。”
“孫主任很年輕呀。”領頭的那位“訪客”露出了笑容,然后說道,“之前接到孫主任電話的時候,我還以為您的年齡得再大一點呢。”
孫立恩有些困惑,然后忽然想起當時給衛健委打電話要求心理醫生支援時,接電話的那位工作人員,“您是規劃司的?”
“對。”這位訪客笑了笑說道,“孫主任您好,我姓錢,是衛健委規劃司的副司長——也是這一次來云鶴負責咱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診療指南第七版征求意見稿的小組組長。”
按照錢副司長的說法,他這一次帶隊來到云鶴,目的是為了收集盡可能多的醫療組隊員對于目前試行第六版意見的反饋。同時,他還需要把劉教授這邊的解剖結果進行匯總,并且由國家衛健委的專家進行二次鑒定。確保解剖的結果可信,這樣才能寫入到即將發布的第七版中,用于指導接下來的所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治療。
“這個解剖的結果很重要,搞清楚病毒的損傷范圍和損傷類型,搞明白病毒是怎么傷害人體的,我們才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錢副司長感慨道,“劉老師不愧是國內司法解剖領域的頂級專家,相關的鑒定和研究都做的非常到位。”
錢副司長先肯定了一下劉教授的工作意義,然后對孫立恩說道,“根據劉老師的解剖結果,還有您所提的假設和目前正在進行的實驗性治療方案,劉老師前天正式向我們提出了建議。建議把您目前主持的托珠單抗列入到第七版的建議治療方案里來。”
劉教授這幾天和自己的同事、學生們就一起干了一件事兒——對所有已經接受解剖的大體病例進行梳理和總結,并且利用統計的數據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
孫立恩的假設,很有可能是正確的。
雖然缺乏更大規模的數據進行對比,但在9個已經接受解剖的大體身上,劉教授觀察到了7具大體的肺泡腔內有大量多核巨細胞以及巨噬細胞浸潤等病理學改變。其雙肺彌漫性肺泡損傷伴隨纖維粘液樣滲出物,同時還在肺臟切片中觀察到了以淋巴細胞為主的間質炎癥細胞浸潤。
而白介素-6正是介導激活淋巴細胞的主要細胞因子,它的大量產生則是因為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活動而造成的。
感染導致巨噬細胞活動,巨噬細胞活動導致白介素-6水平快速上升,而白介素-6水平快速上升,則導致全身性的炎癥風暴。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癥風暴損傷血管內皮,再次引發巨噬細胞活動,并且形成惡性循環。
換言之,如果能在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病情開始惡化時,在他們體內的白介素-6水平開始提升時,進行相應的精準免疫阻斷。那很多患者的全身性血管內壁損傷就能被遏制住。
同時,在穿刺檢驗中,劉教授和他的博士生還發現了部分肺部穿刺樣本中有毛細血管透明血栓、血管內混合血栓。這也能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為什么重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低氧血癥如此嚴重且頑固——當血管被堵塞之后,所有途徑這條血管的氧氣交換通路就被徹底堵死,它能造成比單個肺泡受損死亡更加嚴重的大范圍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