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血型的任務被移交給了寧遠市血液中心。而經過血液中心工作人員的一系列血清學鑒定和基因測序之后,最終產婦的血型被確定為B型血,CCDee、MM、p表型——這是同時對她進行了ABO系統、RhD系統、MNS系統和P1血型系統進行了多重鑒定的最準確結果。其中、p表型是這四個血型系統中最罕見的一種分型。
P1血型系統中一共有五類分型,分別是占比最多的P1型和P2型,以及非常罕見的P1K、P2k和p型血。
光是搞清楚這種血型系統就已經足夠孫立恩頭疼了——紅細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體表現同時決定了一個人在P血型系統中究竟是個什么血型。而這些關系共同組成了好多個又長又寬的表格。
P1系統的那個表單不光長,而且自帶一種“就是不讓你看懂”的特征。輸血科的醫生都未必能在不看表的情況下搞清楚這種血型,孫立恩就更糊涂了。
反正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位產婦被確定為全國登記在冊的第十名p型血攜帶者。她的血型之罕見,直接引起了四院輸血科醫生的高度重視。
產婦在生產過程中是會有出血的,而出血量的多少很難被醫生們準確預估。
如果只是RH陰性的“熊貓血”,萬一出了什么事兒,醫生們還能通過血站直接聯系到其他的熊貓血攜帶者,然后請求人家緊急獻血。雖然麻煩,但至少還有辦法可以想。
但……p型血,那可是真的沒辦法。由于登記在冊的p型血攜帶者人數實在是太少,請求他們緊急獻血根本不可能。更何況還是個B型血的p型攜帶者——在保證其他血型系統吻合的情況下,還得保證ABO血型系統吻合才能輸血。
總而言之,這名產婦是不可能得到無償捐贈的血液支持的。
為了應對可能的產婦大出血,四院的輸血科提出了兩個方案——優先考慮損傷更可控的剖腹產,并且在手術過程中積極使用自體血液凈化回輸系統。以及術前自體備血儲存。
自體血液凈化回輸系統很好理解,它就是個巨大的特制凈化器。手術過程中,所有混合著血液的體液都會被一根管子吸入到凈化器內。經過凈化器的分離和凈化之后,從中分離出可以安全回輸給患者的血液。這種技術雖然很成熟,但是在國內推廣的并不是很多,至少目前在整個宋安省,具備自體血液凈化回輸能力的也就只有四院而已。
而術前自體備血儲存則是罕見血型攜帶者擇期手術前的一道重要保險措施。
擇期手術就意味著出血時間可控。那么,擅長“拆東墻補西墻”的醫生們自然要好好利用一下這個“可控”。提前兩周左右抽取患者體內血液,然后進行冷凍保存。這樣在手術時,就有了至少一個單位的血液可以隨時準備回輸。
在四院輸血科和產科的密切合作下,這位產婦在孕40周的時候,因胎膜早破16h被送入手術室進行剖宮產。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很少,產婦自體備血的300ml血液并沒有被輸注回去——不用猜也知道,這點血都被輸血科當成寶貝給藏起來了。
P表型的罕見血型血液,而且還有300毫升!而這可是至少能水仨主治醫生出來的好東西。
故事到這里,突然出現了一點其他問題。
新生兒出生后的反應都還不錯,但隨后她就開始出現了嚴重的黃疸。
通過經皮測量膽紅素(transcutaneousbilirubin,TcB)水平,患兒的膽紅素水平快速上升。從剛出生的70~104μmol/L的水平,一路上漲到了251μmol/L。
如果按照常規方案來考慮,這名患兒毫無疑問可以被確診為新生兒溶血導致的高膽紅素血癥。但……事情要是這么簡單,這份病歷就不會被輸血科和新生兒科送到孫立恩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