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對剛出生的新生兒進行血型測定本來就是個難題。新生兒和老年人血清內抗體水平低下,反定很難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結果。因此一般多采取正定檢測就算完事兒。而在明知患兒母親為p表型血的情況下,醫生們就不得不把患兒也是某種罕見血型的可能性考慮進來。
但是,想要找到罕見血型的證據,對ABO血型系統進行正反測定是必須的操作。
這還只是第一個難題。
剛剛出生第三天的患兒,體內肯定還有大量來自于母體的血細胞。這些p表型的血細胞很有可能導致患兒的血型鑒定出現假陰性或者假陽性。
也就是說,在現在這個階段,醫生們雖然能夠推測患兒出現溶血性高膽紅素血癥是因為和母親的血型不符。但仍然缺乏決定性的證據。
輸血科和血液科的醫生們連同血站工作人員一起線上討論了好幾次,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排除其他因素所導致的溶血,就可以判斷患兒是因為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種免疫性溶血病了。
而孫立恩嘛……他就是那個被用來“排除其他因素”的倒霉鬼。
當然,孫立恩早就習慣當倒霉鬼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能找點事兒來干倒也不錯。他現在的這間“辦公室”不光有大床,同時還有溫泉和陽臺——這么好的環境下工作,他的心情也能好一點。
那么……首先還是要先確定一下,患兒的膽紅素水平上升究竟是病理性的還是生理性的。
新生兒是會出現生理性膽紅素升高的。絕大部分新生兒都會在出生后經歷一次黃疸——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生了什么病。導致生理性黃疸的原因很簡單——患兒的消化系統尚未開始正常工作。人體內產生的膽紅素總量大于排泄量,這就會導致生理性膽紅素升高。
換句話說,只要新生兒能夠正常排泄,過上大約一兩周這樣的黃疸就能夠自然得到控制。
民間治療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主流方案是讓孩子曬太陽。把剛出生的孩子扒個精光,然后放到太陽底下正反曬一曬,就能夠幫助孩子們盡快褪去黃染。
這個治療方案的原理其實不難理解。太陽光的光譜中所含有的藍光能夠令患兒皮膚淺層中的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這個過程就可以促進黃疸消退。
但太陽光中還含有很多對人體可能會造成損傷的光波,比如紫外線。因此,現在主流的治療方案還是讓新生兒在醫院里直接接受藍光照射。
對于病理性的黃疸升高,主要的治療手段除了藍光照射以外,就只有藥物治療和換血術。使用苯巴比妥或者魯米那鈉之類的肝臟酶誘導劑,可以加快膽紅素代謝。而激素則能夠減緩膽紅素的生成速度。
換血術自不必多說,作為治療免疫類疾病和血液疾病的“大殺器”,這種手段效果顯著。但同時也有很高的危險性——對新生兒來說,換血術的風險很大。哪怕只是用最小號的管材,在機器開動之前仍然會抽取不少血液,這就會導致患兒面臨血容量不足。而換血過程中,也有可能出現酸中毒、低血鉀、低血鈉和輸血反應等等嚴重不良反應。
不到萬不得已,醫生是不會考慮換血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