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處福祉,我定會盡力尋得。青山道長,你如今可愿助我?”
“天道渺渺,你我注定有此機緣。你可將這福祉描摹入畫,切忌反復涂改,務必一氣呵成。”說罷,老道拂塵一掃,轉身離去。
明月樓畫師出宮,不為采風,只為向天子獻上一份大禮。
仙家洞天福地四十六處,傳聞其間有隱藏天機,若能尋到,可保江山永固,這是第一步。
獻祭天女,方可連接神明,助溪音于此環節金蟬脫殼,這便是第二步。
此前,他尋了無數道士,終于尋得青山道長相助,為他指明福地所在方向,只是需他親自去探尋一番。同時他也著手去民間找尋能人異士,可行幻術,在尋到福地后,編造謊言,稱需要與神明溝通,方得指引,再以獻祭天女為由,另溪音入陣,行幻術,逃脫出宮。
一場真真假假的計劃就此展開,如同那副千里江山圖一般層層疊疊。
子末向陛下告了假,言道,“江山萬里落于心,但終究要始于行,是自己之前太過淺薄,如今特請離宮。”
趙佶知他生來隨性,便應允,囑咐其保重自身,并授令牌,可使其一路上暢通無阻,平安無事。
“臣謝過恩師。”子末行大禮,叩首以拜。
自拜師后,他為顧及人臣身份,這是第二次如此喚他,一時間勾起了君王舊憶。
趙佶望著離去的王希孟,回想他入宮之時,還只是個半大的孩子,怯生生的不敢講話,一個人在盯著池塘,畫著魚蟲。
趙佶正巧走訪畫學,還未至,便見一白面小生纖弱稚嫩,緊緊握著畫筆,聚精會神地作畫。他走過去問道,“你是新來的畫學生?”
王希孟并不知此人是天子,見對方風度翩翩,便小聲答道,“我是王希孟,入畫學已有半月。”
趙佶心里暗道,原來是蔡大人之前送進來的孩子。又瞧了瞧他的畫,雖稚嫩,但下筆利落,配色雅致,一看便是個心思澄明,聰慧異常的好孩子。
趙佶上前去為他添了幾筆,王希孟見畫一下子就生動了起來,十分震驚,行禮道,“多謝郎君,我苦練多日都無進益,如今這點睛之筆,實在令我嘆服!”
趙佶看著小孩兒,想到自己雖為天子,畫技卓越,可后繼無人,唯有帝王之名留于世,終歸可惜,又與這孩子極有眼緣,便走近了摸了摸他的頭,小希孟略微躲閃了下,卻也沒躲開。一雙大手在自己的頭上揉搓了幾下。
趙佶道,“你既好學,可愿拜我為師?”
王希孟聽到忽然有人要收他為徒,這人又是畫技超群的俊秀郎君,本心生歡喜,又記得父蔡京曾教導他入宮后要處事謹慎,不可輕信于人,不可徒惹事端,于是便怯怯地說,“敢問閣下何人,又為何要收我為徒?畫學子弟里,論資質,某并不出眾。”
此時,一眾宮女路過,跪倒一片,“官家萬福。”
王希孟這時才知為自己指點畫作的竟然是當家官家,趙佶,登時嚇了一跳,趕緊一同跪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