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悄悄地來到了1943年的時候,誰曾想到,在南粵大地,一場因大旱而引起的大饑荒發生了。這場大饑荒又尤其以潮汕地區最為嚴重和惡劣,而作為緊鄰潮汕的位于蓮花山脈東麓的客家地區也是同樣逃脫不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厄難。
在1942年入冬的時候,龍頭鎮當地的天氣就開始異常的干燥起來了,其時,天天都是千里無云,日日都是萬里無雨,天空每天都是艷陽高照,那干燥、寒冷的西北風更是早早地就來襲了。
據說,從1942年10月份開始至1943年4月份的7個月里,當地的降雨量僅為400毫米不到,而在1943年的5月份至7月份的100多天里,老天爺更是滴雨未下,當地那是罕見的在連續大旱。
要知道,每年的5至7月份,那可是當地正常年的雨季呀,那是經常的要下滂沱大雨才對的呀!
又據說,從1942年10月份至1944年年初的一年多的時間里,當地的降雨量還不到600毫米,要知道,這里平常年的年均降雨量是達到了2800多毫米的呀,這降雨量在1943年里卻減少了超過四分之三,這天旱的慘象就可想而知了。
當時當地的社會狀況,幾乎都是農耕社會,生產力低下而落后,山區里公共的水利蓄水設施幾乎為零,人們的農耕生產幾乎都要靠天、要看天吃飯。
在1943年的春季,在早稻春耕春種的時候,除低洼的耕地靠山泉水和余存的山塘水灌溉能勉強地插上秧苗外,其他的田地則幾乎都是無法插秧種作了。
人們便只能無奈地徘徊在田間地頭,在望天長嘆,在憂心忡忡,有人更是淚眼漣漣。
在如此過了三、兩個月后,大約從1943年的5月份開始,老天爺每天則更是烈日當空、熱浪騰騰,因此,所有的田地便都先后開始出現了龜裂了,此后,植物開始枯萎、直至干枯焦死,于是乎,放眼所及,一片焦黃,可謂是赤土千里,地面了無生機,無論是蔬果還是五谷副糧,農民那都是顆粒無收了。
至1943年的6、7月份時更是達到了最慘烈的程度,接著,旱情繼續延續到了年底,這樣,農民在當年全年顆粒無收,以致就造成了當地史無前例的大饑荒。
另外,在當時,抗&日&戰爭也進入到了相對對峙的階段。
一方面,政&府忙于抗戰,便無暇顧及其他,再加上官員腐敗、貪污成風,因而,政&府不但無能組織自救和抗旱,更還在搜刮民財。
另一方面,在日&軍“以戰養戰”政策的摧殘之下,當地周邊多數水陸交通均被日&軍封鎖控制,糧食等物資除被掠奪、搜刮外,更是被控制難于流通。
因此,這天災再加上戰爭的人禍,便使當地人的生活更是火上澆油、困苦難當了。
在百業凋零、萬物荒蕪的困境下,便有官商勾結、哄抬物價,因此,一場天災人禍造成的災難便炙烤了起來,使人窒息難以生存。
首先發生的是糧價飛漲、米珠薪桂。在龍頭鎮,在1942年的入冬時,每斗大米是賣80多元,至1943年的2月份時,則賣到了近300元,而到1943年的5月份時,更是賣到了近1000元,米價翻了十多倍,而在1943年的6月份以后,則更是有錢都買不到糧食了。
其次是餓殍載道、饑不擇食。山里人多是窮苦人家,多數是毫無積蓄,在斷糧初時,人們吃番薯皮、番薯葉、米糠、豆葉、莧菜、苦菜心等等,后來則吃猴頭、香蕉頭、山蕉、山蒼、雷公根、青金樹葉等野生植物,再后來,就連這些野生植物也都被吃光了,于是,人們便開始吃老鼠、蛤蟆、蚯蚓等等,而到了最后,可以被人放到嘴里的東西都沒有了、都找不到了,因此,無奈的人們就把觀音土也塞到了嘴里、也強吞到了肚子里去了,于是乎,坊間的人便開始水腫、肚脹,餓死者便眾多,還有就是霍亂、痢疾等傳染病也開始流行了起來,真是哀鴻遍野、慘不忍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