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的是,在第二天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那王細花卻背著兩個大布袋匆匆地來到了潘家了。
王細花的神情顯得了十分的沉重,臉上毫無笑容,她一進到屋里后,也不客套,便打開了大布袋,只見布袋里裝滿了被當地人叫做“米橙”的食品,約有三、四十斤。
這“米橙”呀也被當地人叫做“米角”,又被叫做“黃飯角”,它是當地特有的一種食物,是把粘米炒熟膨脹后(當地人把它叫做蒲米),趁熱拌以紅糖或者是麥芽糖的糖漿,稍加力碾壓平整,待其冷卻后,再把它分切成長方形或者是菱形,制成后的成品長約三、五厘米,寬和厚也約為三、二厘米,它是一種米制的甜品食物。這種呈硬狀的食品,易于捎帶又撐肚耐餓,而且放置個一、二個月那都不會變質,是當地出遠門的人經常捎帶的備食食品。
此時,潘志鴻和曾淑萍在見了王細花后都顯得了異常的高興,兩個小孩的兩雙眼睛更是在貪婪地盯著這“米橙”,兩個小家伙幾乎都是在流口水了。
于是,王細花便趕忙拿了幾塊遞給了可憐的潘志鴻和曾淑萍吃,這兩個小孩便狼吞虎咽般的吃了起來,嘴里便發出了“咯咯咯……”的咬嚼的聲音。
何小紅見狀,她頓時便感激得不得了、滿眼都流出了感激的淚水了,潘耀輝的眼眶也是濕濕的。
王細花說:昨天自何小紅走后,她便不理曾招寶的態度,自己昨晚在家請了大嫂陳四英過來幫忙,便在昨夜連夜趕制了這些“米橙”,而今天等了大半天卻不見何小紅帶萍兒到家里來,所以就送過來了。
潘耀輝和何小紅聽后便對王細花那真是感激不盡和在千恩萬謝了。
王細花又說:她只能為女兒、為潘家準備這些食品了,她要潘耀輝和何小紅理解她,另外,她又請何小紅在晚上轉送幾斤“米橙”給王麗珍,她說她就不去見王麗珍了,這就算是給閨密的一點點的幫助和心意了。
王細花說完后,她便把正在吃著“米橙”的曾淑萍摟進了懷里,然后,她左親一個、右親一個、親了額頭又親臉,王細花又是跟從前一樣,她帶著滿臉的疼愛和無奈的神情、也帶著滿腹的心酸和心疼在愛惜曾淑萍。
那曾淑萍便在甜甜地叫著“嬸嬸”,她一邊吃著一邊也在幫王細花抹淚水……
其實,那才6歲的曾淑萍,她哪里知道人世間的人情世故和長輩們的艱難呢?她只是天真地在看著和摸著王細花、在天真無知地看著自己的親媽。
唉!這對又即將要離別的親生母女就這樣的在流露著離別前的無奈的感情。
隨即,王細花便在叮囑著曾淑萍,要她在逃荒路上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能亂走亂跑……
王細花又囑托潘耀輝和何小紅一定要帶好、照顧好曾淑萍和潘志鴻……
此時,小孩們在唯唯諾諾、在點頭稱是,而大人們則在互相鼓勵和在互相安慰著。
慢慢地,天暗下來了,那王細花便只得匆匆地作別了。
臨別時,王細花又從內衣袋里掏出了七、八塊銀元,這是她的私房錢,她便把錢硬塞到了何小紅的衣袋里。
那何小紅在推辭,她死活都不肯收下,但始終,何小紅客套不過王細花,因而,何小紅便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