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叔公太便吩咐誰誰趕快去煮飯,誰誰去接待村外的遭難親人進村來……
就這樣,所有一切的事情便在叔公太的吩咐下很快的就被展開了。
這叔公太在潘家寨的威望特別高,潘家寨的所有人對他都言聽計從,因此,當地潘家寨的人很快就無不在行動了起來了。
潘家村的六叔公等一班人聽后,頓時,大家便感到了全身都是暖烘烘的了。
很快,村外的逃難隊伍便被帶到了潘家寨祠堂前的禾坪里來了。
粵東的潘家村與本地潘家寨兩地的房屋建筑結構和外形雖有不同,但是,這老祖宗傳下的村寨平面布局卻是相差無幾,這里的祠堂也是呈上、中、下三廳三進的布局,它敞亮而大氣,前面的禾坪也是十分的開闊,禾坪的前面也是一口大魚塘,村民的民屋也是圍繞著祠堂向左右和后面開建,這一看便是同宗同源的布局。
當地潘家寨的鄉親們在聞訊后也很快就從各家各戶的屋里走了出來了,有好奇的,有看熱鬧的,有端茶送水的,有噓寒問暖的,眾人都是分外的熱情。
于是,潘家寨祠堂前的禾坪上便聚齊了潘家村的逃荒人以及本地人了,場面便是熱鬧非凡了。
不久后,潘家寨的親人們便抬出來了幾大桶的番薯粥,又掇出了幾大盆的咸菜和蘿卜干,然后,親人們便在熱情地請潘家村的人吃粥。
潘家村逃難的人們也就不客氣地吃起了粥來,都是狼吞虎咽的食相,言不為過地講,他們和她們都很久很久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了、都好久好久沒有吃飽過肚子了,唉!這群衣衫不整、滿臉灰塵、蓬頭散發、疲憊不堪、臉黃肌瘦的人們一會兒便把番薯粥一掃而光了、吃了個桶底朝天了。
此時,他們和她們個個都吃得了飽飽的,然后,大家便都打起了響嗝來,隨即,大家便煥發出了久違了的容光了,人們的神情也就無比地放松了起來了。
可憐乎,從潘家村到潘家寨,相距三、四百公里,他們走了一個多月,是在歷盡了千辛萬苦,是在經歷了埋葬累死、病死的親人之后才到達了這里,雖然這只是一餐番薯粥,但這也算是救命的、能吃飽的美味了。
在吃過番薯粥后,眾人才逐漸地在緩過神來了,這時,大家才開始在對潘家寨的宗親感激至極,才開始對當地親人們的款待表示出了無比的感激和感謝之情……
之后,叔公太又在召集兩邊的男人們碰了個頭、開了個小會,他向大家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情況。
原來,潘家寨只有一百幾十個人,僅幾十戶人家,田地也不多,鄉親們也不算富裕,幾乎也是在馬馬虎虎地過日子,因此,這一下子也很難容納來這里逃難的潘家村的九十多個人。
這該怎么辦好呢?別擔心,叔公太一定是有辦法的。
原來,在400多年前,南遷的潘氏祖先最早是在潘家寨立足生根的,在此后的幾百年來,其后代呢有的遷往了粵東繁衍生息,有的也在當地擴散繁衍,這樣,潘氏后人便已在當地方圓幾十公里的范圍內開枝散葉了,目前有潘家壩、潘家埔、潘家園、潘家坪和潘家湖等幾個村莊都是潘氏的宗親親人。
叔公太的意思是想把這90多個逃難宗親分散到各個潘氏村莊里去,那么,每個村莊就只是負擔了10多個人的生活,這樣就可以減輕當地親人的負擔,也容易于當地親人的接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