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寺中凈土降臨,浮屠城中眾生皆拜,口誦阿彌陀佛之聲,傳蕩四方。
這時,卻有一眉清目秀年輕和尚登上法壇,這和尚看上去似是只有十七八歲,氣質讓人看去只覺得干凈,十分之干凈,仿佛所立之處,便是片塵不染。
“貧僧凈秀,出自大林寺,見過法耘師兄!”年輕和尚登臺,向著法耘和尚一禮,隨即道:“眾生皆有佛性,見性即成佛!貧僧愿點一盞心燈,照徹眾生,頓悟佛性!”
言罷,他抬手一點空中,一盞燈光亮起,明亮見性,光雖不強,卻壓過下方凈土佛光,彌散四方,照徹滿城叩拜的凡人信徒。
頓時,一個個信徒狂熱叩拜之中清醒,面色或悲或苦、或笑或怒,卻盡得自然之性。
“南無阿彌陀佛!”法耘和尚見此,口喧一聲佛號,道:“原來是凈秀師弟,那師兄我便聽一聽師弟的佛法!”
隨即也不多言相爭,轉身下了法壇,而四周顯化的凈土也自化作一道金光,沒入他眉心內。
凈土歸身,法耘和尚周身佛光頓時再盛三分,顯然是佛**行又有長進。
這卻也是佛誕大會上,‘辯經’的收獲。
所謂‘法不辯不明,道不爭不成’,白夜游歷佛域,以諸般佛法磨礪自身大道,以求增長功行,提升修為。
而佛門之中,‘辯經’自然也是如此之效。
佛門之中,各教各派弟子,各自登臺**,辯經佛經大道,既是傳揚佛法,也是相互磨礪,增長自身。
所以,類似這樣的‘辯經’,不僅佛大大會之上有,佛域之中也常有各家寺廟舉行,只不過佛誕大會之上的‘辯經’聲威最大、參與之人也最多,自然也是最受各方佛修歡迎,參加一場,收獲也是最多。
法壇之上,法耘和尚下臺,凈秀和尚同樣不做多言,盤膝坐下,徑自誦起佛經來。
凈秀和尚誦念的佛經,卻是《楞伽經》。
大林寺,乃是佛域之中禪宗一脈,同樣是只在金剛寺之下,與那法耘和尚所在香積寺實力差不多。
佛門禪宗一脈,以《楞伽經》、《金剛經》、《心經》、《圓覺經》等為必讀經文,尤其是《楞伽經》更有言說是禪宗之始,是必讀之經文。
所以,凈秀和尚此時在法壇之上,**《楞伽經》卻是正相宜。
而隨著凈秀和尚**《楞伽經》,頓時又有諸般異象顯化。
那是紅塵眾生生老病苦,沉迷諸般色、相之中,沉淪不堪,聞得佛法之后,一朝頓悟,皈依佛門。
那是窮兇極惡之輩,滿手鮮血,得聞佛法之后,放下屠刀,皈依佛門。
那是王侯將相、富貴人家,極盡奢華、諸般享受,得聞佛法之后,頓悟一切皆空,皈依佛門。
………………
在凈秀和尚**《楞伽經》時,法壇四周眾僧之中,也自有禪宗佛修相合,以壯聲勢,佛法、佛音傳蕩四方。
只不過,禪宗之法,講究頓悟見性,對于他人心性、資質卻是有著一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