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糧草,那絕對是重中之重的,姜維要求各大要塞必須要囤積可度支兩年的糧草,隨時消耗隨時補充,每座要塞的倉庫之內,必須要保證任何時候都不會出現庫存短缺的現象。
王舍當然對姜維的這道命令極為的重視,但漢中本身人口就少,糧賦的收入根本就無法滿足大軍所需,從諸葛亮時代起,解決漢中駐軍的糧草問題,就一直是采用屯田之法。
盡管屯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蜀軍的糧餉問題,但如果不從蜀中運糧過來的話,漢中糧草的缺口依然會很大。
但姜維這次的斂兵聚谷計劃,對糧草儲備的要求更高了,以前漢中駐軍最多也就能是維持著半年左右的糧草庫存,而現在姜維要求將這個期限提高到兩年,這對蜀軍原本脆弱的運輸線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還好魏軍沒有過早來進攻,給了蜀軍充足的時間來完成糧草的籌備,直到半年之前,樂城所需的兩年儲備糧才全部到庫,這也讓王舍是松了一口氣,總算是搶在魏軍打來之前完成了姜維的任務。
其他的任務王舍完成的都比較順利,唯獨這個存貯糧草的任務,著實讓王舍有些著急,畢竟不管是修筑城墻還是操練兵馬,這些任務都是能由王舍親自來操辦,只要王舍自己能下功夫監督管理,這些任務圓滿完成就沒有什么困難。
唯獨這個籌備糧草的任務,卻是王舍急也急不來的,畢竟樂城所需的糧草大部都由蜀中來供給的,蜀中的糧草能不能及時地運過來,那就是王舍能力之外的事了,王舍鞭長莫及,心憂如焚卻無可奈何。
蜀中的糧草運往漢中,需要走劍閣、白水、陽平關,這同樣是一條堪比秦嶺谷道一樣險峻的道路,盡管是在蜀國的境內,不用擔心遭受到敵人的襲擊,但路途的艱險依然讓糧草的轉運變得十分的困難。
最終蜀國花費了兩年半的時間才算是將漢中前線所需的儲備糧草全部運抵漢中,漢城、樂城和陽平關,都已經存貯到了兩年左右的糧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還真是這個理,自從樂城的糧倉充盈之后,王舍的心里也就變得踏實多了,這些糧草是蜀軍堅守樂城的保障,一旦樂城被魏軍所圍困,那么一粒糧草也不可能再從外面運進來,如果糧草不足的話,蜀軍真的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樂城的糧庫,大部分是設在地下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魏軍的火攻,魏軍猛油火彈的威力,已經在對吳國作戰時顯露過了。
樂城城池不大,東西和南北的寬度皆只有一里,完全是在魏軍投石車的火力覆蓋之下,所以樂城城內的建筑,也基本上是以磚石為主的,幾乎不用木頭,而糧庫也全都建在地下,目的只有一個,防范魏軍的火攻。
魏軍的猛油火彈就算是再厲害,只要城內沒有引火之物,這火攻之策還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