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陰平橋對于蜀軍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絕不容有失,而一旦陰平橋落入到魏軍手中,情況就變得異常的糟糕。
這顯然是鐘會不想看到的結果。
困守沓中就是坐以待斃,鐘會當然不會為了沓中而愚蠢地進行固守,以現在的形勢來看,保存實力才是最為重要的,司馬倫將這支軍隊交給他統領,鐘會絕不能讓司馬軍僅存的這些人去送死。
但想要撤退,勢必面臨兩個巨大的困難,這一就是如何能擺脫銳騎營的追擊,一旦蜀軍有撤退的動作,魏軍銳騎營也必將會聞風而動,死咬著不放。
而以騎兵的速度,想要追得上撤退中的蜀軍,那簡直就是太輕松了,兩條腿跑得再快,也是無法跑得過四條腿的,所以為了保證大部隊的安全撤離,就必須要有人來進行斷后,阻擊魏軍的追擊。
第二就是如何能搶在魏軍左衛營之前,先抵達陰平橋頭,將這條咽喉要道給控制住,只有蜀軍通過了陰平橋,那才有機會跳出魏軍的包圍圈。
鐘會思慮已定,立刻召集眾將來議事,時間緊迫,鐘會也顧不得扯其他的,也無需去考慮其他的意見,直接指出了目前的形勢十分危急,蜀軍必須要突圍才有生存的希望,而突圍的話,就必須要有人挺身出來,進行斷后,阻擊魏軍的追兵。
這個任務是相當的艱巨,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但為了保證大部隊的突圍成功,就必須要有人來犧牲。
鐘會沒有特意地指派誰來斷后,他的目光凝重,在眾將面上逐一掃過,鐘會也清楚,這個時候,必須是要有人自愿地挺身而出才行,否則由鐘會指派的話,是很難做到盡心盡力,拼死而戰的。
如果受指派的將領心生怨念的話,直接率軍向魏軍投降的話,那結果只能是更糟糕。
所以這個時候,鐘會必須要讓他們主動地站出來,才能心甘情愿地來擔當重任。
眾將聞之皆是面面相覷,雖然說魏軍屯兵于甘松和羌道,對沓中形成了合圍夾擊之勢,但雙方還未交戰,蜀軍諸將心態還是比較平和的,一切都在他們以前的意料之中,所有沒有感到有什么意外。
但突然之間形勢便急轉直下了,魏軍長途奔襲陰平橋頭的舉動一下子就打破了目前的平衡狀態,讓堅守在沓中的蜀軍面臨絕境之中,這個時候鐘會征詢諸將誰來斷后的問題,大部分的將領都有些躊躇了。
畢竟誰也清楚,這個差事他可不好干,說九死一生那都是客套話,和強大的魏軍騎兵交手,那基本上是十死無生的,所以接手這個任務,基本上也就和這世間說拜拜了。
生死之間的事,還沒有多少人能看淡,所以鐘會此話一出,眾將之中還是猶豫者頗多的。
就在眾將躊躇不決之時,帳下有一人朗聲笑道:“趙王殿下待諸位恩重如山,唯死而報之矣。今日危難之際,正是用人之時,諸位卻是唯唯諾諾,不敢應命,豈不令殿下寒心?鐘將軍,末將不才,愿率一軍斷后,定當死戰,報效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