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舒年紀要比傅僉大上幾歲,入伍的時間也比傅僉要長些,早些年蔣琬還在任大司馬的時候,蔣舒就已經成為了前軍校尉,而那時的傅僉,還沒有到軍中任職呢。
所以從資歷上來說,蔣舒是要比傅僉高出一截的。
許多人還以為蔣舒和蔣琬是親屬關系呢,其實蔣琬是荊襄人,而蔣舒卻是益州巴西人,兩者之間,八竿子也打不著。
蔣舒也算是士家出身,其家族在巴西郡也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的,再加上蔣舒本人有點才干,很快在軍中也混出了頭。
姜維主政之后,積極地出兵北伐,既然要打仗,那姜維對人才的需求自然很大,在諸校尉之中,蔣舒干練而機敏,打仗時也頗有頭腦,擅用計謀,所有很快就得到了姜維的賞識,提撥他擔任武興督,多次隨同姜維出征。
如果按正常的劇本發展,以后蔣舒在蜀軍之中自然是青步平云,隨著張翼廖化這些大將逐漸地老去,蔣舒會有更多的機會來領軍作戰,建功立業,飛黃騰達也不在話下。
但傅僉的出現,把蔣舒壓了一頭,從此風光不在。
論能力,傅僉的水平確實是在蔣舒之上的,論膽識,那更是不能相比,蔣舒打仗比較惜命,常常是畏縮于部隊的后面指揮作戰,而傅僉卻常常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沖殺在最前線。
同樣的部曲,差不多的對手,傅僉就能做到破陣斬首,所向披靡,而蔣舒則無法完成既定的戰斗目標,兩人一比較,自然是高下立判。
由于傅僉屢立戰功,所以更得姜維的器重,而對蔣舒卻冷落了幾分,認為他難當大任,在上幾次北伐的段谷之戰中,蔣舒被姜維安排在右翼進行防守,但他抵敵不住魏軍的進攻,導致右翼全線潰敗,危急中軍的安全。
危難之時,正是傅僉帶兵沖了上去,將蔣舒從亂軍之中給解救了出來,并斬殺敵將擊退敵軍,才讓戰局轉危為安。
事后姜維追責,對蔣舒進行了降職處理,升傅僉為關中都督。
盡管此役傅僉救了蔣舒的性命,但蔣舒卻沒有任何的感激之心,反倒認為是傅僉搶了他的風頭,令他被姜維降職,顏面大失,從此對傅僉是心存怨憤。
這次姜維安排傅僉為陽平關的主將,安排他為副將,就已經是讓蔣舒很是不滿,屈居于其他的將領之下或許蔣舒沒有什么想法,但讓給傅僉來當副將,卻是一萬個不樂意的。
但這也是他心里腹誹一下罷了,對于姜維的安排,自然不敢流露出半點不滿來,接到命令之后,便率本部人馬前往了陽平關,與傅僉兵合一處。
傅僉為正職,當然對陽平關的所有駐軍有指揮的權力,蔣舒的部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