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蘭治的威廉三世的子孫,無論是作為荷蘭曾經的僭主后代,又或是英國的君主,都絕對會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上,英國人與法國人的仇恨更是延續了好幾百年,這樣累積下來,兩國人相互看不順眼就是司空見慣的事兒了。
他們的爭端不僅限于戰爭,還延續到任何需要比較的場合,像是體育賽事,文娛,學術等等,甚至兩國王室也時常被拿來比較。
讓英國人憤怒不已的是,相比起波旁,溫斯頓王朝……不能夠說壞,但總是略差一籌。
就拿路易十六做例子吧,這位國王為什么會被稱為“仁慈王”呢,要知道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會給國王取綽號了,而且前面兩位君主,路易十四與路易十五都是仁善的統治者——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在內閣建立后,就開始了對慈善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這個追求貫穿了他的后半生,獲益的人遍及整個世界——甚至在他的傳記中,撰稿人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唯一沒有受過這位仁慈王恩惠的可能只有蟑螂……
要知道在路易十六健在的年代,正是十八世紀后期與十九世紀初期(波旁家族的人都長壽),那時候正是工業大發展的時候,所有人都在蒸汽機、電力與鋼鐵的蠱惑下陷入了極度的狂熱之中,別說是動物和自然了,就算是人類的權益也未必能夠得到保障。
路易十六所做的慈善事業在當時不是不受人詬病的,有人認為他過于軟弱,也有人認為他礙手礙腳,不過他們最后都在法蘭西政府的干涉下退讓了——這世上有什么能比一個強大國度的君王更有權力呢?路易十六對他們的要求比起之前他所掌握的不過九牛一毛。
那些被人們嘲笑過,諷刺過甚至抵制過的法規條文,要到一百年后才能看出結果,結果就是,在英國以及其殖民地被污染與暴亂折磨的奄奄一息的時候,法蘭西依然保持著自路易十四時期承傳而來的魅力與潔凈。
尤其是,當法蘭西人,還有一些來自于別處的學者開始研究路易十六的慈善行為時,他們驚訝地發現,路易十六為慈善事業做出的努力,所耗費的大部分錢財,竟然都來自于波旁,而非法蘭西政府。
他的仁慈王稱號完全名副其實。
附帶說一句,這也是英國人耿耿于懷,溫斯頓王朝成員百般委屈的重大問題之一。
英國政府迄今為止依然要為溫斯頓王朝支付一筆“君王撥款”,這筆錢來自于英國人繳納的稅款,另外國王與女王們還有屬于自己的私產與投資,前者經常被人提起與質疑——因為隔壁的法蘭西波旁王朝成員從一開始就拒絕了這筆撥款,他們的子民依然受到波旁的庇護而不是剝削,甚至從路易十六開始,波旁家族的慈善事業就愈發蒸蒸日上,影響廣泛。
但溫斯頓王朝的王室成員也有無可奈何的地方——是啊,波旁是不需要撥款,因為波旁家族的富庶哪怕是襁褓中的嬰兒也聽說過。
從路易十四開始波旁家族的人就很喜歡豢養學者與工匠,他們衣食無憂,備受尊敬,只一心一意地研究和發明各種東西就行,有些很可笑,有些不實用,但有些卻能在大規模產出與普及后為波旁帶來數之不盡的財富——玻璃、鋼鐵、陶瓷、交流電、電訊、升降機、發動機、尼龍……等等等等,數之不盡。
更別說,巴黎已經連續占據了三百年的時尚之城的稱號,不管你擁有多么出眾的天賦,怎樣充沛的才華,不能在巴黎嶄露頭角就始終是個遺憾——不開玩笑,人們都說,稱贊一個演員、設計師、舞蹈或是歌唱家最好的一句話就是:“你該去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