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文明這邊分明已經嚴陣以待,就等著對面來沖擊呢,戎羌偏偏還要發起沖鋒,這不是正中他的下懷嗎
不管蕭文明有怎樣的應對策略,但是在戰場上最大的忌諱就是做那些敵人希望你做的動作。這時馮天羽也在戎羌的隊伍當中,他既是個飽學之士,又懂得用兵的謀略,當然知道其中的忌諱。
然而他雖然是戎羌大汗達多的軍師,但畢竟是個中原漢人,戎羌人可并不完全由他來節制。
失去了指揮和理智的戎羌騎兵,妄圖依靠著自身強大的沖擊力,一鼓作氣沖破蕭文明的防線。
然而他們這樣的嘗試之前已經進行過一次了,并且也已經失敗過一次了,再來一次,不過是另一次的失敗而已。
這樣的行動反而是蕭文明十分歡迎的,乘勢來了幾陣火槍的猛烈射擊,戎羌騎兵剛剛接近防御工事,便被火槍打停了,少數幾個沖進彈雨的,也被面前的尖刺和拒馬樁給攔了下來,也并不能討到任何好處。
而從欄桿的縫隙當中,刺出無數條長矛,將這些戎羌騎兵連人帶馬,插出了無數的孔洞,讓他們當時就一命嗚呼了。
就這么個死法,還真就不如被火槍打中,或許生存的概率還略微高一些。
剛才的那一次沖鋒,可以說是這支戎羌騎兵已經使出了全部的力量,也可以說他們已是強弩之末,將其戰斗力徹底耗盡,士氣也隨之終于崩潰了。
在蕭文明穿越到大齊朝之后,交手過的那么多軍隊當中平心而論
高麗人的戰斗作風是最差的,往往略有小敗,就會選擇逃跑;
倭國人的戰斗意志是最強的,有時候敗局已定,還要負隅頑抗,純粹就是增加沒有必要的傷亡而已;
戎羌騎兵的戰斗意志則正在其中,只要有一點勝利的機會,他們就會竭力爭取,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了,就會果斷轉移,其實這才是最為正確的策略;
至于中原軍隊,情況就變得很復雜,各處軍隊的一直都是不一樣的,畢竟大齊地大物博,每一個道,就相當于一個國家,甚至比一個國家更大,完全無法一言而蔽之。
而在眼下這個當口,嘗試過了各種戰法,戎羌都看不到任何取勝的機會,他們終于放棄了作戰,撥轉馬頭,就要向后撤退。
按照蕭文明一向以來的性格,他是不屑于追亡逐北的。
對于那些被蕭家軍打敗過一次的人,只要他們不像個別的倭寇那樣拼死抵抗,蕭文明是會放他們一馬的反正他們已經被打出了心理陰影了,一輩子遇到蕭家軍都會抬不起頭,從此也不成氣候,甚至還會將這種恐慌情緒傳播蔓延開去,就算將他們重新打散,編入其他軍隊的隊伍,同樣會對蕭家軍帶著膽怯的情緒,那么同樣也就不足為懼了。
但是這一回就不一樣了。
與戎羌的主力部隊,在開闊地形上,展開人數相當的正面對決,這是蕭文明已經準備了許久的行動。并且這一仗全都按照蕭文明的計劃進行,一切都十分順利,那么就不單單是擊潰敵軍的問題了,還要徹底地建立起自己的信心,一定要將敗兵殺到害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