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候,遼東邊軍
(本章未完,請翻頁)
還是心向朝廷,大部分領軍將領都是誓死不降的忠勇之輩,戰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兩代帝王的交替導致朝局劇烈變化,老于兵事的原遼東總督盧光弼下臺,換上了純粹文人出身又不知兵的新任遼東總督袁南海,戰略上的大意和失誤,直接導致了遼州全境、奉州半境失守。”
“哪怕后來又重新啟用盧光弼,遼東局勢已然全面崩盤,無可挽回,精銳邊軍損失殆盡,大批宿將戰死沙場,此時擺在盧光弼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放棄遼東,退守幽州,甚至是退守榆關一線。”
“這便是老朽所說的第一階段,遼東局勢徹底糜爛。”
天寶帝若有所思地說道:“可在朕小的時候,遼東就已經回到了朝廷手中,金帳轉而在西北一線進攻。”
白鹿先生接著說道:“這就是老朽要要說的第二階段,從武德二年到天寶元年。”
“遼東三州本就地廣人稀,盧光弼退守幽州之后,奉州和遼州幾乎是赤地千里,金帳人不事農耕,兩州之地根本無法立足,只能繼續進攻,可此時朝廷以遼餉征調各地兵源重建的遼東邊軍已經抵達幽州,金帳人并非舉國來襲,僅僅是一路偏師無法攻下囤積重兵的幽州,只能退出遼東。”
“不過遼餉的影響十分深遠,因為各種原因,遼餉并未攤派在富庶的江南,而是攤派到了貧苦的西北,使得流民遍地,由此導致西北五宗坐大,也間接導致了后來金帳大軍攻入西北,涼州、秦州失陷,祁英出任秦中總督,主持西北防線。”
“至此,朝廷的心腹大患從遼東變成了西北。”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那場有名的盧祁之爭,也就是西北邊防和遼東邊防之爭,朝廷的重心到底是應該放在西北,還是應該放在遼東。最終在張肅卿的支持下,祁英勝出,朝廷決定先行解決西北之患。在這一點上,張肅卿和先帝的決定十分正確,因為西北的情況更為復雜,除了金帳大軍之外,還有西北五宗和遍地流民,稍有不慎便會波及全身,后來也果真如此。”
“不過就算朝廷將重心放在了西北,遼東也不能就此不管,于是盧光弼又提出了‘遼人守遼土,遼土養遼人’的策略,如此一來,可以極大緩解朝廷的財政困難。”
“從純粹兵事的角度來說,盧光弼的策略不可謂不高明,重建的遼東邊軍進一步壯大,早期是以各地兵源為主,后期則是以從遼州、奉州逃到幽州的三十萬逃難遼民為主,這些人都與金帳有深仇大恨,又是收復故土,故而作戰極為英勇,由此得以收復奉州、遼州。”
“可盧光弼的策略也為后來埋下了隱患,‘遼人守遼土,遼土養遼人’的好處是遼東邊軍大力屯田,并不過分依賴朝廷,壞處是遼東邊軍逐漸開始向藩鎮的方向發展。”
“這便是第二個階段,收復遼東卻也埋下隱患。”